当前位置:

衡山县城防洪堤

来源:《人杰地灵话衡山》 作者:杨锡祥 编辑:redcloud 2012-04-19 11:37:25
—分享—

  已投资近6000万元的衡山县城防洪堤,经衡山县委、县政府、水利部门及工程建设者多年的辛勤劳动,自1999年元月13日拉开序幕至今已完成2818米,实现了堤、路、街一体化。防洪堤固若金汤,既使县城免遭了水患之苦,又是一条美丽的风光带,人们迈步在这多彩多姿的堤上,心旷神怡,无不赞美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县城防洪堤)

  一

  衡山县城位于湘江中游西岸,地势低洼,县城沿江岸线长达3904米,下有湘江卡口观湘洲,由于长年沙石淤积,减少行洪断面较多;上有积雨面积63980平方千米,降水量极为丰富。县城防洪设施薄弱,仅有1.04千米土堤,其余均是有岸无堤,防洪标准仅为5-10年一遇。这样的地理位置和防洪设施,造成县城洪涝灾害频繁。从1950年到1998年的49年间,湘江流域衡山段汛期水位年年都超过了41米的警戒水位,其中发生较大洪水37次,特别是1994年6月12日至18日,湘江水位猛涨,衡山县城最高水位达到54.88米,超警戒水位7.88米,洪水象猛兽一样袭来,县城被洪水围困淹没四分之三,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灾情牵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亲临衡山视察灾情。当他看到湘江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时,心情沉重。温家宝沉思片刻,对陪同视察的省、市、县的同志们说:应将长沙、株洲、湘潭、衡山作为湘江流域沿河城镇防洪治理的重点,彻底根治水患。温家宝的指示给衡山人民带来了机遇,送来了希望。衡山县委、县政府决心抓住良机,认真规划,迎难而上,修筑县城防洪大堤。

  二

  根据温家宝的指示及衡山县城历年水患情况,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审时度势,痛定思痛,立即着手描绘建设县城防洪堤的蓝图,让县城早日解脱洪水的困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此,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专门班子,委托湖南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对县城防洪大堤工程进行规划设计。1994年11月,省院完成了《衡山县城防洪规划报告》,提出了根治湘江流域衡山段水患,兴建县城防洪大堤的具体方案。次年10月,省水利水电厅行文批复,同意《衡山县城防洪规划报告》。于是县委、县政府抓住时机,着手对衡山县城防洪大堤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筹备。并于1998年8月上报了请示报告,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将衡山县湘江防洪治理工程列入湘江流域整治计划,并列入第一期整治计划。同年10月,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衡山县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8年10月,湖南省计委、财政厅、水利厅联合行文对衡山县委、县政府的请示报告作出批复,同意立项,并安排1998年度第一期工程款1100万元。

  按照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的规划和设计报告,县城防洪大堤工程的防洪标准远期按50年一遇,近期按20年一遇,防涝标准按10年一遇。整个工程上自毛泽建烈士墓,下至伍家屋场,全长3908米,大堤设定高程为55.94米,比1994年特大洪水水位高1.06米,比1924年洪水水位高0.05米。防洪墙工程等级Ⅲ等,长度为1.62公里,宽度为1.2米。土堤工程等级为Ⅳ等,其中新建土堤1.01公里,加培土堤0.782公里。工程还设湘衡、甘棠桥、清凉港、金峰4个排灌站,总装机容量1650千瓦,新建交通闸3处,另外沿县城防洪大堤修建一条湘江风光带,其宽为32米,其中防洪堤顶宽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6米,中间为12米宽的水泥路,同时新建一批人文景观,供人们休闲观赏。

  工程批准立项后,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委书记许祥发任政委,县长颜彩藻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罗东海任副政委,副县长凌训龙任副指挥长,后随着人事变动,县长王旭明、副县长汪春衡、向前先后担任正、副指挥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确定衡山县水利局为县城防洪工程的业主单位。

  工程建设管理班子成立后,立即开展了具体工作。其中最迫切的一项工作就是筹集地方配套资金。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县城防洪大堤静态投资为8626.55万元,概算资金为1.2亿元。县委、县政府为解决资金问题,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防洪保安工程资金筹集工作领导小组。1998年12月19日,中共衡山县委以山发15号文件批转了县城防建设指挥部《关于衡山县城防建设工程筹资方案的报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决定对电力、烟草等部门按当年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1‰征收,对银行按当年利息收入的2%征收,对保险公司按当年财产保险费收入的1%征收,并由县税务部门按月按季代收到位。对工程受益者的上起毛泽建烈士墓,下至县氮肥厂和两路沿线辐射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县内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亦进行征收。上述应征资金均在每年5月1日前征收到位,由县财政监管。根据县委的文件精神,县城防建设指挥部组成专门的筹资班子,与县税务、财政部门一道,废寝忘食,日夜奔波,终于按规定征集了应征资金,共计636万元。

  在征集资金的同时,县城防建设指挥部和县水利局,于1998年底将计划施工的交通码头至客运码头全长400.6米钢筋砼扶壁式档水墙以议标形式确定承建单位,最后议定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承建。

  三

  1999年1月13日,县城湘江河畔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县城防洪大堤工程正式奠基开工。中国水利水电对外公司的施工人员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布筋工人布下一根根钢筋,编织成一条条钢铁巨龙,浇灌工人不停地搅拌混凝土,浇注出一道灰色长城;挖土机日夜轰鸣,伸展出钢铁巨臂,挖出一斗斗河泥,施工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县城居民不时流连于工地围观,关注着工程的进展,到1999年12月8日,通过一年的努力奋战,这一部分工程胜利竣工,一条全长400余米的钢筋砼壁式挡土墙,好似一道雄伟的屏障,巍峨挺立在湘江衡山县城段岸边,挡住了江水淹没县城的通道口。经省质监部门验收,这一局部工程完全合格。

  当一期工程尚未结束时,县委、县政府又积极争取第二期的续建。1999年11月下旬,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相继下文,对衡山县防洪大堤第二期工程拨款640万元,建设从客运码头至衡山湘江大桥长508米的堤线,考虑到一期工程造价太大,且居民对挡浪墙太高,影响视线,反映强烈,县政府报请省批准,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工程于2001年1月16日开标评标,由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中标承建,本期工程于2001年1月26日开工至2002年1月20日完工,工程质量为优良。

  衡山县委、县政府强抓机遇,乘势而上,抓紧进行后续工程的开工建设。从2002年起,县委、县政府把县城防洪堤建设列入年度十件实事之一,确定专门班子抓,坚持不懈地到省城争取资金,确定时间表,抓工程进度。县水利局毫不松懈,迎难而上,及时开标落实承建单位,及时解决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由于上下配合,通力合作,工程进展顺利,防洪堤每年在不断延伸。三期工程从交通码头到木材公司的500米土堤护坡2003年1月如期竣工。四期工程从汽车轮渡码头到氮肥厂的取水泵房的780米土堤护坡,于2010年底完工。

  在建设堤线的基础上,抓紧进行防洪堤上部结构工程建设,从2001年1月至2005年9月,上级投资370多万元,采用招标评标,确定县内外工程公司,通过近5年的努力,完成了从船厂至大桥段共计1856.8米的堤上工程建设,形成了堤、路、街三位一体的湘江风光带。在这条湘江风光带上,新建了宏伟的观湘楼,整修了衡山农民运动纪念馆。宽阔的马路、便捷的交通,为开辟红色旅游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观湘楼前,开辟了近1000平方的休闲场地,这里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夜幕降临,男女老少不约而同来到这里,随着悠扬的歌声,翩翩起舞,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历经11个春秋的艰苦奋战,一条雄伟而美丽的县城防洪大堤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毛泽建烈士墓到伍家屋场全长3908米的县城防洪堤已完成2818米,实现了堤、路、街一体化。1090米正在建设中。已建成的湘衡、甘棠桥、清凉港三个排灌站,在防汛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是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来临,县城亦安然无恙。

来源:《人杰地灵话衡山》

作者:杨锡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