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衡山县城西行约20公里,便到了福田铺乡云峰村。云峰村因坐落在云密峰下而得名。其中心位置在云峰桥,桥的右侧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山谷的左边为云密峰,右边为紫盖峰。沿着峡谷的小道蜿蜒而上,过禹王桥,在云密峰的峰腰,有一块天然的巨石,巨石的左边是一条当地人称为禹溪的小溪,顺溪而上是大禹岩,再走2公里左右到达隐真坪,隐真坪上有座隐真寺,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巨石的右边以前也有一条禹溪,大跃进时被填平开辟成了水田。巨石周围以前都是乱石堆,后被慢慢地开辟成晒谷坪和建房基地。1997年,巨石被一个叫王大成的农户砌屋时砌进了厨房的墙体。而这块巨石,正是失踪千年,堪称中华三大瑰宝的禹王碑。

(座落在福田铺乡云峰村的禹王碑)
禹碑真面目
走进村民王大成家三层楼的房子,在一楼堂屋后面的厨房里,我们见到了这块巨石,即被发现的禹碑。只见这块禹碑高2米多,宽1.5米,重10余吨,形似桃子,静静地卧在靠水池的墙边。禹碑的一部分嵌进了墙体,其中有一角在当时建房时被打掉。据房主王大成介绍,被打掉的石头已当成阶石都留在屋后。禹碑的左斜面上有不规整的纹饰,能见到一些人工雕刻的痕迹,字型成蝌蚪形,模糊难辨。1984年,南岳文物处旷光辉先生根据古籍记载,曾在云密峰和紫盖峰之间寻找禹碑,发现这块巨石的文字比现在的要清晰,他说:从石顶往下看,隐约可见文字5行,每行共有13字,巨石左上端有字3行,共13字,所有文字均字型奇特,无人相识。
这些文字历代曾有人翻译过。明嘉靖年间杨慎的译文是: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1982年,世界人文科学院院士童文杰,一位研究禹碑30余年的八旬老人,编写成了《禹碑释考》。2001年,他将《禹碑释考》修订成《长沙岳麓山禹碑今释》,此文入编《中国新时代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被评为国际优秀论文。其译文如下:
承帝曰咨:翊辅维卿,洲渚坎,龙蛇专行,置身洚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靡形折,嚣网弗辰,往来平定,华嵩泰衡。宗疏源裒,乘桴伸壅,郁塞咸趋,南渎衍亨。衣织食既,庶民登宁,鸟兽永奔。
这就是禹碑,一块神奇的巨石,一篇奇异的文字,它脱下了神秘的面纱,还历史以本来,现真颜于世间。
禹碑由来说
关于禹碑的由来,有多种传说。
其一,禹治水,刻石铭志。
据伍新福主编的《湖南通史·古代卷》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南抵苍梧,即宁远九嶷山下。曾登南岳衡山,于此处杀白马祭天,仰天长啸,梦绣衣童子,授金简玉文,禹按其文治水,于是刻石以铭志,表示治水的决心。是石即为后人所说的衡山禹碑。
其二,禹治水成功,立碑纪德。
相传四千年前,神州洪水滔天,舜囚尧,命禹治水。禹带领百姓奋斗十三年,三顾家门而不入。最后来到湖南衡山,梦见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点下获金简玉文,按其道征服洪水,疏通湘资沅澧等九条河流潮宗于海。湖南先民对禹万分感激,要求立碑为禹记功,禹谦让,不答应。先民执意要立,禹说:我得金简玉文天书,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书文字,百姓不得认。于是先民将禹提供的77字刻在衡山云密峰下水绕石坛之上。
其三,越王朱勾碑。
浙江曹锦炎先生考定为越王勾践之孙朱勾联合四族部落打败楚国后,在南岳立盟约而刻下此碑。
其四,衡山民间传说。
传说舜帝时候,洪水滔天,舜帝就命鲧去治水,鲧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不但没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灾难,舜帝就把鲧杀了。鲧的儿子禹长大后,舜帝见他品德高尚,聪明能干,就命大禹去治水。起初大禹采用其父填塞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填塞的办法错了。于是便历诸异域,为治水求贤。他东从愽木之地至黑齿之国,西从三危之国至一臂三面之乡;南从交趾孙朴续祸之国到不死之乡,北从令正之国到积水积石之山。还派了太章和竖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肤晒得黎黑,脚也走跛了。
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还翻阅了很多书。后来他从《黄帝中经》中得知,在九嶷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即南岳衡山)的地方,黄帝曾在这里藏有金简玉文,内有治水之道,他便来到南岳衡山,杀白马以祭山岳。可南岳七十二峰,盘亘八百里,这金简玉文,到底藏在哪座山峰?大禹不分天晴落雨,每日从这峰跑到那峰,没日没夜地进行寻找。
一日,大禹爬山劳累,枕石而睡,梦见玄夷苍水使者。使者告之:想得到金简玉文,到黄帝岩顶,顶上有一盘石,凿石可得书。大禹醒来后,按使者吩咐,斋戒沐浴,登上山峰,果见一盘石,凿开盘石,便得宝书。大禹按书中治水之道,该湮则湮,该疏则疏。果然把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理好洪水后,把金简玉文送还南岳山,藏金简玉文的山峰,就是现在南天门下的金简峰。
大禹在南岳衡山期间,留下了许多胜迹。他杀白马祭山岳的地方叫杀马冲。巾紫峰上的紫金台是他遥祭舜帝之所。南岳祝圣寺,原称清冷宫,是他为崇祀舜帝所建。宫后有他亲手所植的柏树,叫禹柏。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岩,大禹岩下有纪念其治水功德的禹碑。禹碑是我国最古的一块碑文。后人还在大庙御楼中竖起了一块刻着“功高神禹”的大石碑,以纪念大禹的业绩。
禹碑真伪辨
关于禹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曾有过记载。其后,鹂道元的《水经注》,徐灵期的《南岳记》,张世南的《游宦纪闻》,王象之《舆地纪胜》,刘显的《粹机录》等古籍也有记述。
晋罗含的《湘中记》说:“岣嵝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则说:“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
上述两文关于禹碑所记地点不一,一说在岣嵝峰(古指衡山),一说在云密峰。而徐灵期曾修真于紫盖、云密二峰下的上清宫,采药炼丹,或许见过云密峰的禹碑,应更准确些。
禹碑的第一次流传于世,是萧齐时期,据梁代刘显《粹机录》记载:“萧齐高祖子铄封桂阳王,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而献之,王宝之,爰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来南岳寻禹碑不见,作了首《岣嵝山神禹碑》诗,太息而去。韩愈可能见过拓本,不然不会在诗中描述那样形象,他说禹碑的字是“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孥蛟螭”。而现存的禹碑翻印刻本文字,的确是蛇飞龙孥,而且是一种兽头文字“鸾飘凤泊”。但萧齐时拓本一直未传世。
宋代陈田夫《总胜集》所记禹碑,大概是沿袭徐灵期《衡岳记》而来。陈田夫是修道于九真洞的老圃庵,也不时到水帘洞、隐真坪、禹溪一带采药,但他却说禹碑只传说曾有“樵者见石壁上有两虬相交碑上,双睛掣电,石光萦日,不可正视。怖畏走之不已。此后了无见者。”由此可见,陈田夫也没见过禹碑。
时隔六十年后,四川人何致却在云密峰找到了禹碑。张世南的《游宦纪闻》记载:何贤良(名致,字子一)于嘉定五年(1212)游南岳,至云密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石碑有数十字,于是樵夫作导,“过隐真坪,复渡二小涧,攀萝扪葛”,找到石刻。何致摹刻石碑于岳麓,自此禹碑遍天下,全国约有五六十处禹碑都出自岳麓山禹碑的摹刻。至于衡阳岣嵝峰上的禹碑,清人即已指出系“后人所刻,原非故物”。
根据上述古籍记载,真正的“禹碑母本”当在衡山云密峰下无疑了。而且,下述分析也足以佐证这一结论:
从巨石的地理位置来看:据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云密峰,高五千三百丈,西有大禹岩,昔禹王致斋祈真处……峰半有禹桥,禹溪、禹碑,禹王至此。量之高四千一百丈,皆蝌蚪之书。”考其时之“尺”较今天为短一尺约一掌,合19.95厘米,将之换算后,云密峰高应为700米以上,禹碑约在500-530米处。经实地测量,云峰村巨石所处高度与记载相吻合,且禹碑之上有大禹岩。
从巨石所在地的地形特征来看: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过隐真坪,复渡二小涧,攀萝扪葛,至碑所。”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之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而现在云峰村巨石周围也有禹溪、禹王桥、隐真坪、大禹岩等地名,且禹溪环巨石绕行半周(另一条禹溪大跃进时被开辟成水田)。这些地形地貌地名与古籍记载完全相符。
从专家学者的考证看:2007年6月20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江文辉邀集有关专家到实地对巨石进行了鉴定,在拆除了巨石上的墙壁后,专家们对这块巨石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考证。最后专家们一致认定:禹碑遗址在此无疑。但巨石因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已破损磨蚀,无明显可考字迹,是否禹碑母本,有待进一步考证。对这一结论,一同来考证的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研究禹碑达30余年的童文杰先生不以为然,他认为禹碑母本如清晰可辨,肯定是伪造品,原因有三:一是从当时刻碑工具来看,禹碑应是5000年前所刻,属新石器时代末期,雕刻工具落后,本身刻痕不是很深;二是从禹碑刻面来看,文字刻在巨石斜面,斜面的自然风化腐蚀强度比竖面大;三是从人为破坏来看,随着人类的发展,禹碑隐藏的深山密林逐渐被开发为人类居住场所,所遭受的人为破坏自然随之增多。据当地老人回忆,小时候
来源:《人杰地灵话衡山》
作者:向柏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