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碑原碑遗址。1995年,村民王大成在此建起了房子。碑位于房子后方厨房左侧,被砌入墙体内,加之碑刻巨石高大,上部被打掉,用作从屋后上楼的石梯。)
□撰文/薛小林 摄影/朱辉峰
2012年3月19日,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禹碑原碑遗址。1995年,村民王大成在此建起了房子。碑位于房子后方厨房左侧,被砌入墙体内,加之碑刻巨石高大,上部被打掉,用作从屋后上楼的石梯。
2012年4月3日,长沙岳麓山禹碑。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学者何致将衡山母碑上碑文摹刻于岳麓山巅,碑文九行,共77字。1956年,此碑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4月3日,谢武经与《湖湘地理》记者一起查看岳麓山禹碑。
禹碑,传说中大禹治水留下的碑,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久。从东汉起就有文献记载,韩愈、刘禹锡、朱熹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都在诗文里提到过,甚至跑到现场去寻找。围绕着其碑文含义的争论经久不息。
2010年,有学者宣称找到了禹碑原碑所在的遗址,并得到官方确认,次年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尽管禹碑原碑的身份还没有最终结论,但有关学者称“很可能就是禹碑”,“认为遗址上的碑就是禹碑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湖南省官方欲推动禹碑原碑遗址和岳麓山的最初摹刻碑捆绑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已经有计划将遗址打造成文化遗址公园。
东汉现最早记载,后韩愈苦寻未果,朱熹、张栻“在南岳游玩了一周”,寻找后否认其存在
关于禹碑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东汉学者赵晔写的《吴越春秋》一书中,这时距大禹生活的年代有2000年以上。
这位厌恶官场习气、归隐治学的学者在书中写道,大禹治水遇到了困难,梦中有人告诉他,黄帝南巡时在岣嵝峰藏了一部宝书,里面有治水的妙计,于是大禹找到这部书,使用之后放回原处,并在岣嵝峰上立碑纪念。
这块碑就是禹碑,又称岣嵝碑、禹王碑。显然赵晔只是记录了一个神话传说。
日后的著作沿袭了赵的这一说法,一些非常有名的著作,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提到岣嵝峰上有禹碑。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岣嵝峰指南岳最高峰祝融峰,也常用来泛指南岳,并非位于今衡阳县境内的岣嵝峰,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些地理名词也经历变迁。
南朝宋时的道士徐灵期,写的一本关于南岳最早的专著《衡山记》,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徐灵期长期在南岳修道,住在这里,他的描述表明他可能是最早亲见过禹碑的人。
此后南朝梁时诗人刘显所著《粹玑录》里的一处记载,显示当时有人再次见到了禹碑,并进行复制,让碑上奇异的文字得到传播。还有记载称,唐朝的一个和尚,在岣嵝峰遭遇的一次奇异事件中,在洞中石壁上见到了疑似禹碑的文字。
进入唐朝后,不少文人学者冲着岣嵝峰的禹碑,纷纷前来踏勘。最有名的是韩愈的一次实地考察,被他记入诗中。韩愈苦苦搜寻,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禹碑,只是听了一个道士的转述,在诗中做了一番描写,那个道士自称也是偶尔见到过。韩愈在诗中似乎相信,只有非同一般的际遇才能见到禹碑。其他著名诗人,像刘禹锡、苏轼等人,尽管在诗中写过禹碑,但并没亲到现场考察。
1167年,两个颇具实践精神的学者——朱熹和张栻,在南岳游玩了一周,找遍各处可能有禹碑的角落,最终无功而返。朱熹回去针对韩愈的诗作,写了一篇文章,称韩愈只是误信传闻,实际上衡山并没有禹碑。朱的说法,构成对禹碑真实性的挑战。
1212年,何致拨开覆盖在碑上的苔藓,将字拓印下来,声称找到了禹碑。
禹碑是不是真的存在过?与朱熹差不多同时代的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一书里记载,1212年,朱熹死后12年的一天,学者何致拿着《岳山图》,按图索骥,来到祝融峰下,根据樵夫指引,见到了禹碑。
何致拨开覆盖在碑上的苔藓,拓印了两份碑文,一份送给长沙官员曹彦约,一份留着自己把玩。可曹派人前去打听后,怀疑碑文的真实性。何致无奈,只有请人把碑文翻刻到岳麓书院后面的巨石上。
何致翻刻的碑文隐而不彰,直到300多年后,明嘉靖9年(1530年),长沙太守潘镒才从荒山野岭把石碑找出来,加以保护,并搞成一处旅游景点。此后,禹碑碑文从岳麓山流传开,全国至少有20多处复制碑。 {Ky:PAGE}
【考释】
1、禹碑是大禹刻的吗
目前无证据表明是大禹所刻。和黄帝陵、炎帝陵一样,禹碑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国家意识体现。
禹碑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久远,中国自古以来就号称中央之国,历史研究表明,其版图逐渐扩大,界定其版图范围及确定君权神授合法性的五岳——即国家各个方位的几座大山,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据衡阳学者郭建衡研究,《史记》记载秦始皇南巡“过淮河,到衡山,再沿着长江到了洞庭湖”的路线表明,那时候的南岳不在现在的地方,而是在安徽潜山,更早以前是在河南南部。现在的南岳在隋炀帝封禅后正式得到官方确认。
对五岳的确认,是树立国家意识的体现。所谓南岳上有禹碑,也就是说大禹治水时曾经来过南岳,在那里立碑,或后人立碑作纪念。大禹作为后世追认的上古帝王典范,确立这种传说,也是宣传一种国家意识。
2、禹碑上的蝌蚪文是什么意思?
禹王碑又称岣嵝碑,文字造型极为奇古。它不同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古人称之为蝌蚪文。
原碑长期隐而不见,让人怀疑禹碑的真实性,加上常人无法看懂的碑文,给禹碑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自从岳麓山上的最初摹刻碑重见天日,被广为翻刻后,关于禹碑神秘文字的解读也不断出现。
古代有明朝人杨慎、沈镒、郎瑛、杨时乔四家的解释,都认为碑文与大禹治水有关,其中以杨慎的解释影响最大。由于各家解释都没有确立相应规则,也没有提出释文的充分理由,甚至在难以解释得通的情况下,提出由做梦而来,因此令人难以信服。
当代有曹锦炎、刘志一两家的解释,前者认为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代表其父越王上南岳祭拜的颂词,后者认为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碑立于2673年前。这两家解释都推翻了传统观点,成为一家之言,但也没有最终定论,也没有人来下最终定论。
1987年,旷光辉见过的疑似禹碑被砌进墙缝里,上部被打掉,用做从屋后上楼的石梯
从何致那次见过禹碑后,近千年里,禹碑原碑下落成谜。
1986年,衡阳南岳区文物处退休官员旷光辉查阅有关史料后,决定去寻找禹王碑原碑。旷找了一年多都没找到,在当地人指引下,发现一块有明显刻画痕迹的巨石,经旷本人和另一位禹碑研究者、长沙市十一中退休教师童文杰考证,被认为是失落近千年的禹碑原碑。
如今,两位疑似禹碑原碑的发现和研究者——旷光辉、童文杰都已去世。据原衡山县文物管理所(现改文物局)所长贺卫和介绍,上世纪90年代童文杰和旷光辉到现场调查时,当地村民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疑似禹碑原碑上的字迹还很明显,“奇形怪状的字,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看牛的人经常坐在石头上,没事就用镰刀在上面敲,把那些字基本上敲掉了”。
到上世纪80年代旷光辉前去寻找时,巨石上还看得出原始的刻画痕迹,有些字迹还很明显。旷请当地一位叫王大陶(音)的石匠“临摹了几个字,有点像岳麓山禹王碑文字的形状”。
旷将他的发现通过有关渠道向上级文物部门汇报,并没有引起重视,后来他临摹的字也弄丢了。
1995年,村民王大成在疑似禹碑原碑的位置建起了房子。碑位于房子后方厨房左侧,被砌入墙体内,加之碑刻巨石高大,上部被打掉,用做从屋后上楼的石梯。
贺卫和称,衡山县文物部门曾试图阻止毁碑,但由于碑未被列为保护文物,无相关法律支持,没有成功。贺同时称,当地有着悠久的采石传统,如果没有建房,“可能那块石头也给石匠打掉了”。
童文杰在他生前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回忆,1998年4月5日,他应旷光辉邀请去疑似禹碑现场察看,和何致在岳麓山复制碑上留下的信息及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述的情形吻合,但此时碑已遭损毁。
童从旷光辉处得知,旷曾6次到现场考察,“石为赤色,与韩愈诗合”,“刻字5行55字,另在斜线外有22字”,这和《游宦纪闻》记述何致拨开石头上的苔藓“读之得古篆五十余,外‘癸酉’二字,俱难识”的情形相似。
童经比较得出结论,禹碑原碑“每行11字,且不一定方正整齐”,何致翻刻在岳麓山上的碑文“改为每行9字且使其方正整齐,但字的大小和结构均当不变”,也就是说何致并非完全按原碑复制,而是做了调整。
旷光辉、童文杰经多次实地考察和查证史料,“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跟文献吻合的位置”,于是非常肯定地提出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7组王大成家的石头就是禹碑原碑。但可惜的是,旷当年看到的情形已不复存在,无法对证。 {Ky:PAGE}
2007年至2010年,官方反复来验证禹碑原碑遗址
贺卫和向《湖湘地理》记者介绍,到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后,为引起外界重视,衡山县开始有意识地邀请媒体前往报道。
这时禹碑也引起湖南省文物部门重视,将其列为此次文物普查重点之一。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在公开场合表态,悬赏10万元寻找禹碑原碑下
来源:红 网
作者:薛小林 朱辉峰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