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衡山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西岸,因境内有南岳衡山而得名,并因“五岳独秀”而名扬天下。县境隔江东望衡东县,南接衡南县,西界衡阳县、双峰县,北抵湘潭县,衡阳市南岳区处县境之中。省会长沙与省内重要城市衡阳市、湘潭市、株洲市隔县较近,并形成三角形状环绕,因此衡山县素有“金三角”地带之称。地理坐标东经112°27’~112°57’,北纬26°58’~27°28’,南北最长处54.5公里,东西最宽处48公里,面积93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46%。是享誉海内外的“文明奥区”、旅游胜地。
【地质地貌】
衡山县境内地层分为8个系。有元古界板溪群及冷家溪群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选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下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以板溪群系、白垩系分布面积最广,二选系、侏罗系出露较少。
县内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不仅褶皱构造杂乱分布在新老地层中,更有大小不一、充填物丰富、性质复杂的各种方向断裂构造分布于全区。
县境地貌的基本特征为内高外低,将衡山最高峰祝融峰围在中间,地势向西北、东南逐渐降低。境内最高点为福田铺乡县紫金山林场白云工区内的紫盖峰,海拔1028米,其次为店门镇的红花峰,海拔1023米,店门镇的永参峰海拔约1000米,店门镇的明月峰海拔约900米,另有与衡阳县、南岳区交界处的石廪峰(雷钵峰)海波1189米;最低点在长江镇荆陂河出口处,海拔40.6米;西北部最低点为涓水进入湘潭县处,海拔约50米。其地貌组合具有带状阶梯式分布特点。主要地貌类型为:
1、平原。主要分布在湘江、涓水、南河、荆陂河、龙荫河、乌河及涓水支流两岸,总面积约30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1.5%。
2、岗地。主要分布在湘江左岸和涓水西侧及衡山东面山麓地区,面积34.71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4.8%。
3、丘陵。主要分布在衡山山体周围,东南部低山丘陵带及西北贯底、新桥一带,面积58.8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42.2%。
4、山地。境内多为低山,亦有少量中山,以花岗岩和浅变质岩为主。按岩性可分变质岩低山、砂砾岩低山、花岗岩低山。面积约16.39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1.4%。
【河 流】
县域全境系湘江水系,水体总面积48.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6.2%,分布较均匀,河网密度为1公里/平方公里,有湘江大小支流185条,共900多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8条,共长468.7公里,发源于南岳山体的有58条。较有名的河流有7条:
1、湘江
从衡南县与衡山县萱洲交界的草鱼石入境,南北向流经县境东缘的萱洲、贺家、永和、开云、长江等乡镇,至长江镇永丰村入湘潭县境,境内长64.85公里,上游控制集水面积638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90毫米,径流总量为505.4亿立方米。境内河面宽300~1200米,以贺家白沙北最窄,洣水入湘处最宽。河道四季通航,其深水线多偏西岸。
2、涓水
古名兴乐江,又名白果河,为湘江一级支流,源于双峰县昌山,从新桥乡石地方村入境,流经新桥、贯塘、江东、白果、长青等乡镇,至长青乡晓岚村晓岚港出境入湘潭。县境内水长26.8公里,汇水面积490.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98立方米/秒,径流量1.25亿立方米,河床淤积严重,1950年代中期后不再通航。
3、荆陂河
又名金边河。发源于南岳紫盖峰东侧福田铺乡,流经沙泉、开云、长江等乡镇,至长江镇入湘江,全长29公里。
4、乌河
发源于南岳紫盖峰东南侧,流经开云、永和等乡镇,至开云镇的乌石铺入湘江,全长20公里。
5、龙荫河
原名龙隐港。发源于南岳芙蓉峰东侧,由店门祝融谭家屋场入境,流经贺家、永和等地,于永和双港村入湘江。全长30公里。
6、桃花港
又名棠河,涓水支流。发源于衡山祝融峰北侧,由望峰乡樟树屋场入境,经岭坡,至白果紫雾江入涓水,全长约20公里。
7、南河
又名南溪河,涓水支流。发源于衡山华盖峰、雷钵峰西侧,经东湖、新桥、江东等乡镇至白果镇沙坪河汇入涓水。全长25公里,因位于涓水之南,故得名南河。
【土壤 植被】
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为分:花岗岩母质;砂页岩母质;板岩母质;第四纪红土红壤母质;紫色砂页岩母质,;近代河流冲积母质;石灰岩母质。
土壤的类型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红壤、黄壤和紫色土五大类。
水稻土面积27.95万亩,占农林地面积的28.5%,平原、岗地、山地、丘陵都有分布,一般海拔400米以上为一季稻区,以下为二季稻区。可分为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渗育性水稻土、沼泽性水稻土和矿毒性水稻土等六个亚类20个土属,其中潴育性水稻土土质较好,约占稻田面积的83%,大部分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
潮土面积321亩,分布于湘江、涓水两岸,系河流冲积物形成,土质疏松多沙,但易漏水损肥,宜于发展经济作物。
红壤面积约79.5万亩,占全县山地、旱土面积的96%。主要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地,分为红壤和红黄壤2个亚类。前者适合喜酸林木生长,后者适合楠竹、杉木、马尾松及杂木生长。
黄壤分布不广,仅1316亩,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上山地,适合于杂木、竹类、耐寒松类生长。
紫色土面积约3.3万亩,分布于湘、涓两水沿岸,有3个亚类,6个土属,宜种植喜碱林木、豆类和十字花科作物。
【气候特点】
衡山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主要特点:(一)热量充足,光照充裕,无霜期长。全年光照时间平均为1626.4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7.6℃,后山比前山气温略低。年平均无霜期为286天。(二)雨量丰富,水热基本同季,雨旱季较明显。年平均降水总量为1394.4毫米,雨季集中于4~6月,旱季为7~9月,旱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5%左右。(三)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春季起于3月10日左右,持续约50天,此间冬夏季风交替,多为阴雨天气;夏季约5月6日~10月3日,为期150天,其突出特点是昼长高温,夏季风控制全区;秋季由10月初至11月底,约60天,多风和阴雨天气;冬季11月底至第二年3月初,约95天。冬季风控制全县,多阴雨,间有冰、雪。
【土地资源】
衡山县是全省第一批开展土地详查的25个县之一。1988年3月,县政府成立土地详查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35 人的调查测绘队伍,全面铺开土地资源详查工作。1990年12月,外业调查测绘任务全面完成,调查测绘面积139.8万亩,调查测绘航片342张,总图班数56965个,踏界(县、乡、村界)1620公里,计1012条,写权属争议书(争议原由书、认定书、协议书)1012份,调处权属纠纷17起,基本查清了土地类别、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现状,明确了土地权属。详查试点工作荣获“全国科技成果奖”。
1991年汇总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140.31979万亩,其中耕地35.18067万亩,园地1.36192万亩,林地67.13935万亩,牧草地40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03056万亩,水域10.88869万亩,水利用土地14.86305万亩,交通道路用地1.85153万亩。同时还查清了飞入土地(即本县飞入外县区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共计3570亩。
1991年完成详查数据汇总,成套印刷,图件制作,成果归档。至2005年底,除第年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作土地变更外,其它未再变动。
【水资源】
衡山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由西向东递增,由于地形对水汽的抬升作用,南岳山区的降水量略多于两侧丘岗区。降雨产生径流,全县径流系数在0.40~0.42之间。据此,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2亿立方米。湘江是衡山县与衡东县界河,据衡山水文站资料计算,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05.4亿立方米,涓水及南岳区等境外河流,多年平均入境客流量约为3.5亿立方米。总的来讲,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也存在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全县地下水总储量约1.1~1.6亿立方米。
兴水利,除水害。全县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工程,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67座,有效库容为7000万立方米。一般年有效水量6600万立方米,加上塘、坝、提灌工程的水量,全县总蓄、引提水量为1.4 亿立方米。
1995年8月,县政府以山政发(1995)58号发布了《关于实施取水许可制度的通知》,2003年9月18日,县政府又以山政发(2003)18号发布了《关于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水资源费的通告》。从此,水资源管理迈进了新的时代。截至2005年止,全县共发取水许可证187本,2005年度收取水资源费4万元。
【矿产资源】
县区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多,给成矿地质条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达32种之多,尤其以非金属、有色金属分布较广,主要矿产资源有铅、锌、钨、金、铜、铁、锡、锑、锰、铌、钽、锗、银、铀、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石膏、重晶石、陶土、云母、石英、无烟煤、烟煤、花岗石等20余种。已有大型矿床、矿点、矿化点3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8处。
【野生动、植物资源】
衡山县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兽类主要有野猪、獐、野兔、黄鼠狼、穿山甲等;鸟类主要有燕杜鹃、猫头鹰、啄木鸟、雉、竹鸡、翠鸡、斑鸠、喜鹊、乌鸦、布谷、黄鹂、八哥、麻雀、白头翁、画眉等;虫蛇类有蝴蝶、蜻蜓、蟋蟀、蜘蛛、青蛙、蝮蛇、青草蛇、水蛇、银环蛇、五步蛇、眼镜蛇、蝇、蚊、土蜂、金龟子、螳螂等;水产类有鲭鱼、草鱼、鲶鱼、鲤鱼、鳊鱼、鳜鱼、银鱼、鳗鱼、胭脂鱼、乌鱼、鲫鱼、泥鳅、黄鳝、蟹、大小田螺、虾、蚌、贝、鳖、乌龟等。
植物资源中,全县主要植被类型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灌木林、油茶林。其中马尾松林在境内分布最广,面积10余万亩;杉木林分布于700米以下的低山,有近10万亩;竹林主要分布于马迹、东湖、望峰、岭坡、店门等乡镇,有大竹(即楠竹)和小竹(即若竹、水竹、箭竹等),面积12.83万亩;灌木林境内分布极广,主要有胡枝子灌丛、茅栗灌丛、桎木灌丛、映山红灌丛、铁芒箕灌丛等;油茶林主要分布在长江、开云、萱洲、永和、店门等乡镇,面积10万余亩。
县境主要植物分草本、木本,观赏植物和中草药材,其中草本植物有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浮萍、马齿苋、鹅冠草等;木本植物有杉、马尾松、柏、榆、槐、苦楝、株、梧桐、杨、柳、棕榈、泡桐、皂荚、乌桕、樟、梓、油茶、油桐、茶叶、柑桔、楠竹、小竹等;观赏植物有铁树、罗汉松、雪松、黑松、银松、凤尾松、龙柏、纹竹、白玉兰、金钱桔、木兰、杜鹃花、桂花、茉莉、迎春花、栀子花、无花果、牡丹、玫瑰、腊梅、木芙蓉、花石榴、菊花、君子兰、鸡冠花、牵牛花等;中草药材有半夏、桔梗、陈皮、前胡、柴胡、香附子、菟丝子、黑芝麻、枫球、柿蒂、薄荷、车前草、金银花、艾叶、茯苓、五倍子等。
古树名木在县内分布较广。1982年,全县调查统计,城关、新场市、萱洲、店门、祝融、望峰、白果、东湖等乡镇尚存古树名木78株,其中樟树35株,枫香15株,马尾松7株,杉树5株,桃树4株,皂荚、油樟、金钱松各2株,桔树、银杏、桐树、褚树、椤木石楠、枣树各1株。1984年,全县普查,共有古树名木85科,828种。1992年,全县普查,共有古树名木92科,1142种。2001年全县普查了15科,20种,269株古树名木,其中100~299年的有桂花树6株,大叶女贞5株,金钱松3株,马尾松43株,桕木3株,罗汉松1株,楠木1株,樟木119株,榔榆1株,紫弹朴8株,国槐3株,杨梅1株,椤木石楠42株,酸枣1株,乌桕2株,皂荚1株,杉木4株,枫香42株,苦槠1株。树龄300~499年的樟树6株,枫香1株,苦槠1株。树龄500~800年的银杏1株,樟树2株。2005年,县绿化委员会对全县范围内树龄达100年以上古树和珍稀树种实施挂牌保护,并逐一拍照保护,对部分濒危树种实施抢救性保护。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