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 构】
1978年,县农业机械局为全县农业机械主管职能部门,内设人秘、管理、计财、生产股,下辖农机修理厂、农机公司、农机研究所、农机化学校、拖拉机站,下设南岳、萱洲、沙泉、白果、贯底农机中心站5个。1983年,更名县农业机械服务公司。1989年,恢复原名。此后,内设机构多次变换,下辖单位数次调整更名。
2005年,县农机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管理、科技、计财股,下辖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农机学校和17个乡镇农机站,共有干部职工180人,其中工程师3人。
【农机种类】
一、排灌机械
1971年,全县共有柴油机、电动机等排灌动力机械431台,排灌总面积11.03万亩。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后,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排灌机械数量逐年上升。1985年为2871台,14303千瓦,1990年增至4056台,2.58万千瓦,灌溉面积14.78万亩。此后,因水泵省时、省力、使用方便,全县排灌机械逐步由电动机、内燃机、柴油机向小水泵和微型电泵发展。1998年,全县农用水泵达5222台,其中微型电泵2500余台,排灌面积16.5万余亩。
进入21世纪,农村种田以老人、妇女为主,排灌机械基本为功效高的轻便小型水泵。全县小型水泵拥有量2000年为5611台,排灌面积13.35 万亩;2005年达10258台,排灌面积24万余亩,机械化程度达100%。2001~2005年,全县排灌面积共计108.7万亩。
二 、农田作业机械
(一)耕作机械
1979年,全县耕作机械有大、中型拖拉机106台,小型拖拉机785台,机耕、机滚船190台,机引农具879部。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的推行,耕作机械由原来的国家、集体所有迅速向个人拥有转变,且以小型、轻便机械为主。1982年,为克服旋耕机不适应深泥田的缺限,将其改造成工农~5型小手拖行走式耕整机。次年,改进为单一的耕整机,推广52台。1984年,因耕整机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灵便,不论田块大小,泥脚深浅均行走自如,且无需专用机耕道,虽工效仅为配套旋耕机的三分之一,但仍深受农民欢迎。1990年,全县耕作机械1952台,耕整机1884台。
1991年后,牛耕逐年减少,机耕逐年增多,农民劳动程度逐年减轻。1998年,全县耕整机拥有量3397台,机耕农田20余万亩。
进入21世纪,耕作机械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虽然家家不必拥有,但数量仍呈现上升之势。2005年,全县耕整机近4000台,机耕面积17.9万余亩,机械化程度达80%。其中,专业大户37户。2001~2005年,全县机耕面积达197万亩。
(二)植保机械
1978年,全县引进机动喷雾器2部,与柴、汽油机配套使用,用于大面积杀虫需要。1980年,全县机动喷雾器达336部。1982年,手动喷雾器增多,机动喷雾器锐减。1990年,全县机动喷雾器仅10部,手动喷雾器达5.53万部。至1995年,机动喷雾器在全县绝迹,取而代之者为背包式、手摇式喷雾器。因其轻便,老少妇孺均能使用而深受欢迎。
2005年,全县背包式半自动化植保机械农村户均不少于1部。
(三)收割、脱粒机械
1978年,为提高收割功效,县内始装动力打稻机。同年,县农机研究所试制割稻机成功,但因水田操作欠方便,未普遍推广。1980年,全县动力打稻机为1822部。同时出现电动打稻机,并因其功效高,数量逐年增长。至1990年,全县有电力打稻机634部。此后,因山岗坡地使用电力不方便,以小型柴、汽油机配套的动力打稻机数量呈现增长势头。1998年,全县拥有动力打稻机6664台,电动打稻机700余台,动力脱粒20余万亩。
2000年,经县农机部门积极推广,白果镇、师古乡率先在全县使用联合收割机。因其工效每小时为3~4亩,是普通劳动力功效的60倍,且劳动强度大量减轻,很快被农民接受。是年,白果镇、师古乡分别有联合收割机5台、3台,收割水稻面积分别为0.225万亩和 0.04万亩,此后,全县联合收割机数量逐年攀升。2001年15台,收割面积0.6万亩。2003年46台,收割面积2.1万亩。次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农机购置实行政府补贴,每台联合收割机补贴6000元,全县联合收割机增至135台,收割面积6.1万亩。
2005年,联合收割机遍及18个乡镇,拥有量160余台,其中,享受购置补贴30台,每台0.6万元。全县联合收割机收割面积7.5万余亩,机械化程度达20%。同年,全县拥有机动脱粒机2.2万台,机械脱粒粮食16.43万吨。
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1978年,随着煤气机、柴油机的推广和电力事业的发展,全县农副产品加工逐步走向机械化。1980年,全县碾米、磨粉、压面机分别为862台、176台和108台,拥有榨油机113台,饲料粉碎机260台,弹花、轧花机分别为36台和134台,揉茶机27台。随着农业责任制的推行,国有、集体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逐年减少,个体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按市场需求增减不一。1990年,全县碾米、磨粉、磨浆机分别为1573台、38台和122台,榨油机126台,饲料粉碎机478台,弹花、轧花机共10台,揉茶机17台,共加工农副产品15.5万吨。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个体经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逐年增多,加大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需求量。1993年,全县拥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407台,1998年达3486台,其中,碾米机2769台,磨粉机160台,共加工农副产品27.86万吨。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追求多样化、营养化,微型电动加工机械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761台。2005年,上升到4045台,是1990年近2倍。同年,共加工农副产品26.71万吨。
四、农业运输机械
1980年,全县拥有农业运输机械897台,其中农用汽车86辆,大小拖拉机798台,农用机帆船13艘。1982年,全县共有农用运输机械1190台,其中,农用汽车39辆,大、中型拖拉机114台,小型拖拉机1025台,农用机动船12艘,承担着县境农村公私运输任务。此后,农村集体购置运输机械逐年递减,个体或联户购置不断增加。1986年,县内开始出现农机运输专业户,至年底共有21户。是年,全县农业运输机械作业量6370万吨。1989年,全县农村集体所有运输机械均已处置到个人。自1990年始,全县农业运输机械全部实现个体化。1998年,全县农业运输机械拥有量2791台,其中,农用载重汽车521辆,农用运输车740辆,三轮车352辆,拖拉机1080台,农用机动运输船198艘,共完成货运周转量8335万吨/公里。
2000年后,农业运输机械购置注重品牌、质量,笨重落后、耗油机械逐渐被淘汰,农机运输专业大户迅速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运输机械2191台,其中,农用汽车764辆,三轮车191台,农用小四轮569辆,拖拉机469台,机动船198艘;运输作业量8248万吨,全县农用运输机械化程度达92%。同年,全县农机运输专业大户达1100余户。在落实《农业机械促进法》过程中,对新购拖拉机予以补贴,当年补助7台,共计人民币1.4万元。
【农机经营服务】
一、农机经营
1974~1980年,县内农业机械经营业务,由县农机公司负责。1985年,除县农机公司外,县农机研究所、农机服务站及福田铺、贯底等乡农机站先后开办农机经营业务,水利部门恢复经营排灌机械业务,部分个体户亦代销农机零配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机个体经营户逐年增多。1991年后,全县农机经营个体户达100余家,农机市场竞争激烈。随后,县农机公司效益滑坡,出现亏损。1996年,县农机服务站更名县农机贸易公司;同年7月,县农机公司更名县农机供应总公司,先后设立东湖、店门农机供应站,并稳步发展总公司门市、两路口农机商场和白果农机供应点业务,使之成为赣江、丰收、华亨、福田等品牌农用运输车代销单位,效益开始好转。1991~1998年,县农机供应总公司共经销农用运输车1563辆,柴油机0.8 万余台,电动机0.4万余台,水泵0.5万余个,三轮车215辆;累计完成销售总额5500万元,占全县农机销售总额的20%左右,创利税80余万元。同期,全县共推广农机新产品0.83万余台,推广农机新技术8项。至此,以县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为主、农机供应单位和乡镇农机站为辅,覆盖全县的农机化推广网络已初步形成。
2002年1月,全县农机经营大户县农机总公司进行改制。至2005年,改制任务基本完成。至此,全县农机经营全部实现民营化。
二、农机维修
1978年后,社(镇)农机修配厂和沿公路大队维修点承担着全县农机维修任务。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全县集体、个体农机户和农机修理户逐年增多。此后,简单农机修理任务,多由农机修理户或机手完成;农忙季节,县农机部门组织修理小分队巡回下乡,解决复杂修理技术问题,热情为机手服务。1987年,全县个体农机修理户61户,经县农机部门培训考核的农机修理工120人。至1990年,上述个体修理户和修理工承担全县农机修理任务的90%。
1991年后,县农机局每年依法清理整顿全县农机维修网点,实行挂牌经营,为农机修理提供方便。1996年,为解决快速发展的农机化配套服务问题,全县设立乡镇农机管理站,核编61名,所需人员从已聘多年且有农机管理、维修经验的限额“农转非”人员中调剂,从对口大中专毕业生中补充,实行农机购置、管理、维修一条龙服务。至1998年末,全县农机个体修理户累计修理农机6580台次,提供技术服务580余次,检测调修机车1.58万次。至此,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机局为龙头,乡镇农机管理站为骨干,村级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
2000年后,在坚持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的同时,农机修理培训次数逐年增多。2001~2005年,全县共培训各类农机维修技术员0.2万余人,共维修农机具1.08万台(套)。在社会化服务网络中,新老维修人员深入路边、田头、精心修理农机,深受用户好评。
【农机监管】
一、农机管理
1978~1982年,全县农机拥有者为国营、集体单位,易于管理。此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个体农机户逐年增多,农机管理难度逐步加大。至1990年,因国家及时调整购销政策,全县农机管理工作方出现起色。1996年,成立县农机工作协会,全县农用机车强化自我管理,开展技术服务,实行相互救援。次年,招聘农机管理员22名,全县农机管理队伍扩大。至1998年末,全县入会农机1860余辆,救援经费10万余元,已初步形成以农机局为龙头,乡镇农机站为骨干,村级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管理体系。
2002年7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整顿农用运输车交通秩序的通告》,为全县农机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2004年6月,《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全县农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农机监理
1979年,县农机局设安全股,行使农机监理职权。1982年,全县设立农机安全联组28个,对全县农机安全进行全面监理。次年11月,撤销安全股,成立农机安全监理站,独立主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1984年,因南岳区析出,全县农机安全联组调整为23个。
1991年后,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对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度加大。全县农用机动车和驾驶员上户、办牌办证、道路安全检查、年检年审、驾驶员培训考试、事故处理、城镇交通综合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均由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全权负责。1992年,在两路口附近新辟农机监理办公活动场所,农机安全监理所迁出农机局机关。1995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农机安全联组为18个。此后,县安全监理站与安全联组共同承担全县农机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安全检查、年检年审,事故处理及第三者责任保险等系列工作任务。次年6月,监理站投资100万元,建成集办公、培训、考试与实习场地于一体的农机安全监理大楼,面积为1397平方米。至此,农机监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1997年,因农机监理成绩突出,全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会议在县城召开。次年,县农机安全监理站获省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四优”(优良的工作环境,优良的技术装备,优秀的监理队伍,优异的工作成绩)站称号。1996~1998年,县农机监理站分别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
2000年后,随着全县农用机械的逐年增加,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由90年代的7名增加到16人。2003年3月,全省农机监理工作会议再度在县城召开。县农机局作为先进代表,向与会的省、市农机局领导、县区农机局先进代表100余人作经验介绍。2000~2005年,县农机安全监理站被评为省、市农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并获省市安全管理一、二等奖。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