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种 植 业

编辑:redcloud 2012-04-12 10:56:44
—分享—

  【机 构】

  1978年,县设衡山县革命委员农业局。1981年3月,更名衡山县农业局,为县人民政府管理与指导农业种植业的职能部门。1995年,内设办公室、人事科技股、财务股和政策法规股,定编16人。1998年,内设股、室、站10个,辖实体4个、乡镇农技站18个。此后,内设机构与下辖机构按需增减。2005年,内设办公室、财会股、人事股、科技教育股、蔬菜股;下设农技推广中心、粮油工作站、植保植检站、经济作物工作站、土壤肥料工作管理站、种子管理站、农业广播学校、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下辖种子公司、贯塘茶场、17个乡镇农技站。共有在职干部职工140人,其中,中级职称58人。

  【产业结构调整】

  一、优质稻产业基地建设

  1998年,全县开始以后山片乡镇为重点推广应用优质稻新技术。2000年,衡山被列为湖南省优质稻开发基地县,后山片优质稻基地初具规模。同年,全县优质稻播种面积10.86万亩,产量4.55万吨,分别占全年稻谷播种面积、产量的26.5%和24.2%。此后,因优质稻产量高、米质好、饭味佳而走俏市场,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并逐步形成产业基地。

  2005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全县形成了以白果、贯塘、新桥、江东、长青、店门、永和、长江、沙泉、福田铺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稻基地。同年,全县优质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6.265万亩和11.79万吨,占全县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的60.25%、60.48%。

  二、超级稻示范基地建设

  1999年,店门镇柏树村被衡阳市定为百富超级稻培矮64SXE32超高产栽培示范片。2002年,县农业局组织农技专家在永和乡松坳村创办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示范点,面积100亩,亩产达778公斤。随后,分别在店门、师古、永和等乡镇进行100亩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示范,均获成功。至此,全县超级稻品种得到有力推广。2004年9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全世界30余个国家农业部官员、专家,中国农业部原部长何康及科技部领导,江西、福建、四川等10余省、市农业专家,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湖南卫视等媒体记者先后到永和乡松坳村超级稻示范点参观、指导、采访,对衡山县超级稻示范基地建设给予了赞扬和报道。

  2005年,全县已形成以永和、开云、店门、师古、长江、白果等乡镇为主的超级稻生产基地。

  三、杂交稻制种基地建设

  县内杂交稻试种始于1975年,面积2亩,亩产比常规稻增加30%。1976年,全县种植5.02万亩。同年,为解决杂交稻种问题,实行“县繁社制”。次年,改为“县繁公社大队制”。1978年,为保证种子质量,恢复“县繁社制”。1980年,因种子需求量大,实行“县繁,县、公社两级制种”体制。自1983年始,全县建立“省提、市繁、县制”的正规杂交种子生产体系。1988~1989年,县内制种遭受自然灾害而减产,县农办主任颜彩藻带队,连续两年在海南省陵水县杂交水稻基地制种0.1万亩,县内杂交种种子问题得到解决。1989年,衡山县被列为国家级种子基地。次年,试种“二系”杂交组合20亩,早熟杂交面积达4.82万亩。1991年,全县推广两系杂交稻0.5万亩,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1994~1995年,特大水灾影响了县内杂交稻制种,县种子公司副经理成吉祥带队赴海南制杂交种子200亩解决了县内急需。此后,县内每年杂交种制种面积为0.2~0.3万亩,最多年份为0.7万亩。制种组合早稻以威优402、威优947、金优947、金优402为主,晚稻组合以威优46、 威优644、威优64为主。年均产量400吨,最高达880吨。制种基地分布于萱洲镇的天水、鱼石、丰塘、里石、堰江、双樟村,师古乡的光辉、跃进、大塘、江永、山竹村,沙泉乡的石狮村,福田铺乡的白云村,新桥镇的上界、永济、杨林、福金村,马迹镇的衫山、长岭、塘湾、梅田村,东湖镇的天柱村,江东乡的荷关、龙塘、石溪、关圣、南坪村,长青乡的高阡村。

  四、生态农业县建设

  2001年3月,衡山县被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列为全省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至2003年12月,共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工程,庭院生态致富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7项;推广庭院“猪~沼~果”等“三位一体”、农田粮经高效等生态农业模式5个以及清洁生产、能源综合利用等生态新技术7项。2004年9月,县生态农业示范建设通过了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

  2005年,省人民政府授予衡山县“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称号。

  五、席草生产基地建设

  衡山席草种植历史悠久,店门、祝融、师古系主产区。1978年,全县席草种植面积0.1万亩。次年,席草种植扩大到5个社镇,总面积0.203万亩。1987年,全县在祝融、店门、师古等乡镇建立良种席草生产基地0.264万亩。1990年,全县席草面积0.337万亩。此后,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思路,全县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席草生产面积逐年扩大。1991~1993年,除店门、师古两个主产区外,萱洲、贺家、永和、沙泉等乡镇也先后种植。至此,席草已成为衡山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之一。随后,在县委、县政府“建设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战略思想推动下,店门席草基地逐步形成。1999年,县农业局先后引进宁波草、日本蔺草在店门、沙泉、长江等乡镇试种成功,当年席草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余亩。2003年,席草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2005年,席草产业继续得到巩固,并形成了以店门、师古、永和等乡镇为主的席草生产基地。同年,全县席草种植面积3.81万亩,总产3.5万余吨。

  六、名优瓜果、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1990年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内传统瓜果逐渐失去市场,面积逐年减少。此后,随着优质西瓜(甜瓜)、优质柑桔、优质小水果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和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全县名优瓜果种植面积聚增。

  1998年后,在省农业厅指导下,全县柑桔采用高位嫁接换种种植椪柑、温洲早熟蜜柑、纽荷尔脐橙、华盛顿脐橙、明娜、太田柑桔、山下红等新品种;小水果以地方选育的良种红脆桃、九龙李、白糖李、苹果李为主,引进布朗李、奈李、台湾蜜梨、巨峰葡萄、美国红提等新品种;西(甜)瓜以丰乐五号、礼品瓜、黑美人、早春红玉为主要品种。1999年,柑桔、小水果新品种分别在开云、长江、永和、贺家、萱洲、店门等乡镇试种成功。同年,贺家乡种植西(甜)瓜新品种0.8万亩。

  2000年,衡山县被湖南省列为“柑桔品改”项目县,湖南省百万亩时鲜瓜果示范带项目县。同年,以贺家乡为中心的西(甜)瓜基地,以前山片乡镇为主的桃、李小水果基地初具规模。同年,县委、县政府号召干部职工带头参与农业结构调整活动,并在107国道师古段办样板示范。2001年,县农业局经作站刘定吾承包跃进村土地300余亩,成功创办全县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2003年,果蔬苗木成为全县主导产业。1999~2003年,通过世界银行货款项目新建长江镇新源太田椪柑,永和乡松坳HB柚、太田柑桔,开云镇金峰红肉脐橙、山下红等新品种为主的生产基地,面积0.2万余亩。2004年,中共中央下达一号文件,全县双季稻面积有所增加,但优质西(甜)瓜面积却有增无减。同年9月,贺家西瓜、师古九龙李、衡山柑桔、贯塘茶叶4个农产品共计4.8万余亩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2005年,瓜果苗木主导产业继续巩固、发展,以107国道、S314线、衡萱公路沿线为主的瓜果苗木基地形成。其中 ,贯塘乡苗木合作社、福田铺乡白云片精品花卉苗木基地,开云镇清风村与甘棠桥社区苗木基地,县农业开发办苗木基地均初具规模。同年,全县优质西(甜)瓜种植面积4万亩,优质柑桔、优质小水果面积分别达5.8万亩和7.35万亩;并通过省级认定为无公害柑桔、西(甜)瓜高产基地。

  七、蔬菜基地建设

  1978年,全县有蔬菜种植面积1.86万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蔬菜生产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蔬菜面积为2.37万亩,1990年达3.4万亩。此后,工业化、城镇化提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蔬菜消费量明显增加。全县先后在县农科所、城关镇金龙村以及萱洲、糖铺等地建立商品蔬菜基地,引进名优特新品种。1995年,全县在册专业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开云镇先农、湘衡、农科、观湘、环溪、金龙等村,东湖镇东湖街居委会和白果镇金龙村红旗组,共有专业组26个,年供优质蔬菜0.48万余吨。

  2003年,全县蔬菜基地主要分布于县城郊区、白果镇金龙村。次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为确保城镇蔬菜供应,县人民政府加大专业蔬菜生产力度,开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将萱洲镇的双樟、天水、鱼石、白沙、荷塘、凤鸣、堰江、里石、田家、萱洲等10个行政村定为专业蔬菜基地,面积0.6万亩。经开发建设后,萱洲蔬菜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2004年,因县城建设规模扩大,开云镇先农、农科村专业蔬菜基地先后被征用,面积为0.049万亩。2005年,按照“一村一品”和地方特色品种思路,沙泉早白薯基地,萱洲大白菜、白萝卜、香芋基地,开云镇环溪村香料类蔬菜基地,永和食用菌基地分别建立。同年5月,萱洲镇蔬菜基地生产的大白菜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2005年末,全县共有专业蔬菜基地1.98万亩,其中,县城郊0.03万亩,产量5.2万吨,而永和、贺家、开云、师古、东湖、马迹等乡镇则成为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粮食作物】

  一 、水 稻

  1978年,全县水稻面积49.47万亩,总产15.75万吨,亩产574.5公斤。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和杂交品种的推广,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攀升。1985年后,连续6年夺得大丰收,亩产年均递增2.4%。1990年,亩产745公斤。

  1991年后,全县加快“吨粮县”建设步伐,推广双季杂交稻和满负荷配套栽培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每年水稻单产和总产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1993年,已创办三年的祝融吨粮技术开发示范基地跃居全省14个基地之首。次年,因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全县水稻产量比上年减少2.9万吨。1995年12月,衡山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次年,全县首次成功实现亩产过吨粮目标。1997年,全县水稻播面42.68万亩,稻谷单产501公斤,总产21.78万吨,实现双季稻成建制亩产过吨粮,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吨粮县”称号。同年与1990年相比,播面减少3.33万亩,总产却增加1.62万吨。1998年,全县水稻播面42.55万亩,单产499公斤,总产21.32万吨。此后,因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县水稻播面基本稳定,但稻谷产量略有下降。

  2000年,全县调减水稻播面1万余亩,粮食总产19.4万吨,比上年减少8.1%。次年,调减水稻播面0.42万亩,粮食总产19.16万吨,比上年减少1.3%,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2年,全县除水稻播面调减粮食总产比上年减少14.2%外,经济作物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3年,全县水稻播面37.17万亩,单产404公斤,总产15.57万吨,比1999年分别减少5.64万亩、79.5公斤、5.67万吨。2004年,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共中央加大了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国家为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重新得到调动。是年,全县粮食总产18.9万吨,比上年增长21.4%。

  2005年,在继续实行“两补”惠民政策基础上,农业税全部取消。全县水稻播面恢复到43.6万亩,单产提高到431公斤,总产19.49万吨。

  二 、旱 粮

  1978年,县内旱粮主要有红薯、大豆、小麦、马铃薯、蚕豆、豌豆、玉米、高粱等品种。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旱粮播面按市场供求调整。1990年,全县红薯播面0.89万亩,亩产172公斤;大豆播面0.46万亩,总产705吨,亩产152公斤;小麦播面0.036万亩,总产39吨,亩产110公斤;蚕豆、豌豆播面分别为0.5万亩;玉米播面0.01万亩;高粱播面0.02万亩,总产12吨,亩产60公斤。此后,全县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跨超,加之旱粮生产劳动强度较大,面积逐年减少,单位面积产量却逐渐增加。1994年,全县旱粮播面3.07万亩,总产3296吨,单产107公斤,其中,红薯、大豆居多。1997年,全县旱粮播面1.65万亩,总产4072吨,亩产247公斤。1998年,旱粮播面1.87万亩,总产4100吨。1999年后,全县旱粮以大豆、红薯为主。因面粉供应充足,小麦基本不种植。玉米、高粱系零星种植,马铃薯当蔬菜少量种植。播面2万亩左右,年总产4000吨以内,亩产180公斤左右。2005年,全县旱粮种植情况基本保持在上述水平上。

  【经济作物】

  一 、西 瓜

  县内西瓜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西瓜、香瓜、菜瓜大量上市。1990年,全县西(甜)瓜种植面积0.252万亩,总产0.31万吨。此后,西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95年,全县西(甜)瓜种植0.62万亩,总产0.52万吨。次年,面积虽为0.43万亩,产量却达0.922万吨。1998年,随着县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全县西(甜)瓜种植面积增至1.15万亩,总产1.67万吨。

  200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县西(甜)瓜总产0.68万吨,比上年增长1.8%。次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西(甜)瓜总产0.95万吨,比上年增长41.2%。2002年,西(甜)瓜总产1.16万吨。2001~2003年,全县以丰乐5号为主的西瓜,以日本甜保绿云瓜为主的甜瓜种植速度加快。2004年,贺家乡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西(甜)瓜丰产片,当年增收5000余万元。是年,全县总产达2.87万吨,比上年增长60.2%。2005年,全县引进礼品瓜、早春红玉、黑美人等良种西瓜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量8万吨。其中,以西瓜为产业的贺家乡面积1.23万亩,总产3.16万吨。

  二、名优水果

  (一)柑桔

  1974~1979年,衡山先后被湖南省和国家农业部定为柑桔基地县。自1980年始,面积逐年扩大,品种逐年更新,贮藏保鲜技术开始推广应用。1990年,全县面积1.36万亩,因气候问题,总产0.31万吨,较上年减少0.1万吨。1991年,因遭特大冻害,次年总产0.21万吨。不久,县政府紧急部署冻后恢复工作,开发良种柑桔1万亩。1993年,产量开始回升。随后,县政府倡导发展庭院经济,开发丘岗山地,农民种植柑桔积极性提高;农业部门配合推广保花保果,高产栽培等新技术,引进椪柑、橙类等新品种,柑桔面积扩大,产量提高。1994年,全县柑桔面积4.89万亩,总产0.5万吨。次年,产量1.5万吨,创历史记录。1997年,面积6.28万亩,总产1.25万吨。1998年,面积达6.3万亩,因气候干燥,总产仅0.76万吨。

  1999年,因品种老化,柑桔逐渐不受市场欢迎,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逐年降低。随后,经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争取,衡山成为湖南省柑桔品种改良县。

  进入21世纪,全县通过世界银行红壤开发贷款引进资金,采用高位嫁接换种技术,先后引进了太田柑桔、红肉脐橙、纽荷尔脐橙、下山红等新品种,实行品种、品质大换血,并分别在长江、永和、开云、店门、萱洲等乡镇种植,取得良好成效。2005年,全县柑桔面积5.8万亩,总产0.82万吨。至此,柑桔新品种逐步占领县内市场。

  (二)小水果

  1978年,全县小水果主要品种为枣、梨、李、桃等。1982~1985年,全县李、桃总产量为0.01万余吨,梨为0.012万余吨,鲜枣达0.024万余吨。1990年,全县鲜枣总产0.03万吨,桃为0.02万余吨;梨受气候条件影响仅有0.007万余吨;李因引进良种,总产达0.064万吨。此后,县农业部门先后开展枣树高产优质栽培、李树保花保果技术研究,引进桃李新品种试种,县内小水果生产发展步伐加快。1997年,全县小水果面积6.92万亩,总产1.27万吨。次年,因李树挂果极少,产量不足上年的9%;全县小水果面积虽有6.95万亩,总产仅为0.823万余吨。1999年,县农业部门在开展李树高产优质栽培基础上,大力开发保花、保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并引进奈李、布朗李、台湾蜜梨、巨峰葡萄、美国红提等新品种在开云、贺家、长江等乡镇试种成功,加上地方良种红脆桃、九龙李、白糖李、苹果李种植面积的扩大,县内小水果生产发展迅速。

  2001年,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小水果总产1.28万吨,比上年增长2.3%。2002年,全县小水果总产2.41万余吨,比上年增长88.6%。2004年,调整水稻播面,全县小水果总产量达3.56万吨。2005年,全县小水果面积达7.35万亩,总产3.58余万吨。因传统品种淘汰,引进的全系名优产品,深受消费者亲睐,产品除占领县内市场外,还远销株洲、长沙等地。

  三、茶 叶

  1978年前,全县有社队茶场130余个,茶园面积0.77万亩,总产78.9吨。1978年,省农业厅创办的贯塘茶场移交衡山县。此后,衡山先后被湖南省定为绿茶品质研究基地县,主要绿茶出口基地县,既生产绿茶,又开发红茶,贯塘茶场产品“岳北大白”先后获省、农业部优质茶称号。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0.795万亩,茶叶总产156.5吨。

  1991年,新桥茶场生产的“狮口雪芽”茶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文化名茶”,“岳北大白”继续保持省、部优名茶称号。此后,除贯塘、新桥两个国有茶场继续稳步发展外,各乡、村、组茶场因管理不善,产量、质量均逐年下滑,大部分到户管理。1997年,全县茶场174个,面积近1万亩,其中国有、乡镇茶场各2个,其余均为村、组、个体所有,总产205吨。1999年,全县茶园面积0.8万亩。

  进入21世纪,为振兴茶业,县农业部门先后引进福鼎大白、福鼎大毫、湘波绿、白毫早等优质品种,不断更新种植技术,全县茶叶品质提升,单产提高。2000~2002年,全县茶叶总产分别为229吨、238吨、245吨。2004年,“岳北大白”被农业部认定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5年,贯塘茶场被省茶叶公司定为茶叶出口基地,贯塘、新桥茶场生产的茶叶获农业部绿色食品称号;全县茶叶总产量225吨。

  四、油 菜

  1979年,全县油菜播面3.06万亩,总产0.13万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因农民对油菜生产有所忽视,面积有所减少,产量有所下降。1984年,全县播面0.8万亩,总产0.055万吨。1990年,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播面扩大到2.38万亩,总产0.13万吨。次年,全县油菜总产、单产均超历史最高水平,获国务院“油菜高产县”称号。1992年,因油菜种植经济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面积逐年减少。1993年,随着萱洲、贺家、新场市等乡双低型杂交油菜新品种的引进,单产水平的提高,播面有所回升。全县油菜播面1.98万亩,总产0.12万余吨。1995年,全县油菜面积1.6万亩,总产0.13万余吨,比上年增长38.7%。1998年,播面1.46万亩,总产0.131万吨。

  1999~2001年,全县油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单产却达100公斤。2000~2001年,全县总产分别为0.235万吨和0.24万吨。2002~2003年,随着湘杂系列良种的大面积推广,菜油、菜籽价格的上涨,全县油菜面积回升,产量提高。2002年、2004年,全县油菜总产量分别达0.31万吨和0.398万吨。2005年,在粮食稳步增长的同时,全县油菜面积达2.8万亩,单产136公斤,总产0.38万吨。

  五、棉 花

  1978年,全县棉花以岱红岱为主要品种,共有棉田0.99万亩,皮棉总产337吨,亩产34.18公斤。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因棉花种植、销售获自由,播面、总产减少,单产提高。1983年,全县棉田面积0.046万亩,总产24.6吨,亩产53公斤。1990年,棉田面积0.039万亩,总产20吨,亩产50.4公斤。此后,棉花以泗棉2号为主,播面开始回升。1994年,全县植棉1.04万亩,总产71吨。随后,面积渐减,单产提高。1997年,全县植棉0.26万亩,总产277吨,亩产达109公斤,创历史纪录。次年,棉田增至0.3万亩,总产250吨。随后,引进湘杂棉1号、2号为主要品种。

  1999年,因种棉费工多,经济效益低,播面为0.25万亩。此后,面积逐渐减少,单产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2005年,全县植棉0.1万亩,总产96吨,单产96公斤。

  六、其它经济作物

  县内其它经济作物主要指烟叶、花生、麻类、辣椒等。1978年,全县烤烟总产14.8吨,花生、麻类、辣椒播面分别在数百亩左右,产量均不高。此后,按需求播面增减速不一。1990年,全县辣椒播面0.55万亩,总产415吨;花生面积0.074万亩,总产72吨;烟叶、麻类面积分别为44亩、52亩,总产为4吨和3吨。

  1991年后,烟叶、麻类多系农户零星种植,年均面积分别为100亩左右,总产烟叶6~8吨,麻类8~10吨。辣椒普遍种植,以“湘研系列”和地方良种为主。花生种植,前山多,后山少。1993年,全县花生面积0.143万亩,总产173吨。1995年,辣椒面积0.62万亩,总产350吨。此后,按市场需要增减面积,提高产量。1996年,花生面积0.3万亩,总产957吨;辣椒面积0.59万亩,总产421吨;麻类总产13吨。1998年,全县花生播面0.4万亩,总产860吨;麻类总产7吨。此后,因费工多,管理难度大,烟叶、麻类面积有减无增,年均总产分别为8~10吨。花生、辣椒因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大,面积、产量均增加。2004年,萱洲、贺家等地生产的衡山黄椒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5年,全县辣椒面积1万亩,鲜椒总产2万吨;花生面积0.27万亩,总产598吨。

  【席 草】

  一、种植面积

  1978年,全县席草种植面积0.1万亩。1980年,因种植区域扩大,增加到0.2万余亩。1982年,因销路不畅下降至0.11万亩。1987年,建良种席草基地0.26万余亩。1990年,面积达0.34万亩。随后,因经济效益高,种植地域、面积分别增加,逐渐成为前山部分乡镇支柱产业之一,全县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1996年后,因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全县席草面积由1.68万亩迅速下降。1998年,仅为0.72万亩。随后,县农业局先后引进国内外良种试种获得高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9年,达1.26万亩。

  2000年后,全县年均席草播面1.98万余亩。2003年,席草成为全县主导产业。2005年,席草主导产业继续得到巩固,以店门、师古、永和等乡镇为主的席草生产基地形成,席草播面2.27万亩,总产1.96万吨,并辐射贺家、萱洲、沙泉、福田铺等乡镇。同年,全县席草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3.5万吨。

  二、品 种

  1978年,全县席草品种系1965年引进的浙江宁波普通草。因其经济效益高于本地品种三分之一以上,故一直沿用。部分农民使用地方提纯良种,但种植面积不多。1987年,引进榻榻米面席良种。此后,随着席草生产基地的形成,县农业局先后引进了宁波良种草,日本蔺草——冈山3号、籁户1号良种试种成功。因其品质优良,产量高而深受欢迎。2005年,全县蔺草种植面积0.41万亩,占席草总面积的9.3%。

  三、栽培技术

  1978年后,全县席草栽培技术不断改进。经反复实践,下列技术全面推广。

  (一)移栽割晒

  席草移栽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日本蔺草密度为16×20厘米,亩均2.1万蔸,蔸均播苗10~11株;宁波普通席草密度为18×22厘米,亩均1.7万蔸,蔸均播苗9~10株,栽播深度以3~4厘米为宜。席草收割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日本蔺草宜适当提前;晒草应抢晴天。

  (二)施肥管水

  亩施猪粪等有机基肥800余公斤,并在耙田前亩施40%复合肥40公斤;移栽后15天内施尿素8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冬至到清明节前亩施人畜粪水6~8担作追肥;移栽后至2月底,实行浅水灌溉,遇寒潮灌水护苗;3月初亩施席草专用复合肥15公斤促稳健壮长;3~4月,实施间歇灌溉,保持草田干干湿湿;清明前晒田,复水后进行浅水灌溉,以湿润为主;5月下旬,重施伸长肥,亩均尿素15公斤、氯化钾10公斤;此后,适当加深田间水层;收割前10~15天,亩用“九二0”1.5克兑水50公斤叶面喷雾,并排干田水以利收割。

  (三)病虫防治

  3月上中旬完成席草田中耕、除草任务后,3月底至4月初应防茎枯病、纹枯病、黑斑病。5月上旬至6月上旬,每亩选用病毒狂3支或甲基托布津80克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1~2次便见成效。5月中旬、6月上旬,每亩分别选用锐劲特30毫升加三唑磷150毫升兑水40公斤喷施,便可有效防治席草螟、粘虫、蚱蜢等虫害。

  (四)割尖架网

  4月上旬或草茎长到60厘米以上时,选晴天割去草尖,苗高留40~45厘米。当新草长到70厘米高时,用席草专用网架,四周用木桩固定,让草尖露出网平面15~20厘米,每隔10天左右升网1次。此举防席草倒伏,能增产30%以上,且明显提高草质。

  四、织席与销售

  1978年,织席采用手工操作型传统木制机械,每人每天仅能生产草席2~3条,产品销售县内及周边地区。1984年,祝融、店门、萱洲等乡80%的农户加工草席。1987年,祝融草席厂创办全省首家榻榻米面良种草生产基地,以席草为原料,生产出口草席,并引进电动编织机。此后,电动织席机逐步取代本制机械,工效提高20余倍。1990年,祝融、店门等乡形成一支农民组成的席草生产、加工、销售专业化队伍,出现生产、销售两旺的良好势头。1996年,在祝融草席厂的基础上,成立衡山草席(集团)公司,后由店门村康逢缘承包,实行生产、收购、推销、服务一条龙。产品销往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北、河南、云南、北京等省、市,出口日本、越南等国,年均经营50万条。此后,全县草席编织技术得到快速提高。

  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和席草生产基地的形成,席草生产与加工成为县内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4月,衡山草席(集团)公司改制组建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并开发了逢缘牌高档绣花席,满足市场需求。同年,全县拥有各类电动织席机0.25万余台,年加工草席3100余万条,创产值2.1亿余元,年出口创汇30余万美元。此后,逢缘草艺公司加工的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出口东南亚数国。

  2005年,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全县生产草席4000余万条,产值、利税分别为3亿余元和3000余万元。

  【蔬 菜】

  一 、品种与面积

  1978年,全县蔬菜地方品种分叶类、瓜类、豆类、茎(块)类,各有10余种。引进品种中,叶类有包心白、黄牙白、小白菜等;瓜类有大苦瓜、大丝瓜、刺黄瓜、刺苦瓜等;豆类有四月豆、长荚豆、青皮豆等;茎(块)类有芥兰球、越冬莴笋、大萝卜、灰萝卜等。是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86万亩。此后,蔬菜品种引进逐年增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7年,全县从北京、上海、天津、青岛、东北等地引进品种20余种,蔬菜面积增至2.37万亩。1990年,全县引进蔬菜品种近30种,种植面积扩大到3.4万亩。

  1991年后,随着城镇人口的逐年增多,为解决市民菜篮子问题,先后在县农科所、开云、萱洲、糖铺等地建立商品蔬菜地数百亩,引进津市大东瓜、北京大甜椒、河南紫叶菜、秀山黄牙白、春包、早菠菜、中熟芹菜、广东丝瓜等名优特新品种。1994年,全县蔬菜面积4.5万亩,总产5万吨。次年,全县专业蔬菜生产基地与辣椒播面分别为0.199万亩和0.62万亩。1996年,全县蔬菜、辣椒种植面积为4.8万亩和0.59万亩,总产分别为7.15万吨和0.042万余吨。

  进入21世纪,县内主要地方蔬菜良种有衡山早白薯、衡山黄椒等;引进品种有湘研系列辣椒、长线椒、湘研系列黄瓜、浙大长萝卜、生菜、莴笋、上海青、山东大白菜、樱桃西红柿、紫长茄、紫蒜、汕头大白萝卜、密本南瓜、901长豆角、荷兰扁豆、美国西芹等,连同地方品种100个。2004年,全县专业蔬菜基地面积0.6万亩。

  2005年,全县蔬菜有13类120余个品种。种植面积5.96万余亩,其中,商品菜面积1.98万亩,年总产量10.7万吨。

  二、新技术推广

  1978年,全县蔬菜种植大多沿用传统技术。但县城郊区蔬菜生产区为提早季节供应,逐渐采用温室育苗等技术。此后,随着供菜数量的增多和科技知识的普及,温室、温床育苗技术在城乡广泛应用。1990年后,塑料钵育苗、地膜覆盖育苗与栽培技术逐步推广。

  2000年后,全县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栽培、大棚栽培和遮阳凉棚栽培技术全面推广应用。至2005年,应用大棚自动调温技术生产的反季节蔬菜,逐步占领县内市场。

  三、食用菌生产

  20世纪80年代初,食用菌开始在县内零星生产,品种以平菇为主。此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生产户数逐渐增多。除地方良种外,先后引进鸡腿菇、香菇、金针菇、秀针菇等品种。

  90年代初,因食用菌经济效益好,市场供不应求。沙头乡沙坳村村民谭春发抓住机遇,进行小规模生产,并带动了周边群众。此后,全县食用菌年产量在500吨左右。

  2001年6月,谭春发成立县春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实行生产、销售一条龙。2005年,形成了以永和、贺家、开云、师古、东湖、马迹等乡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另有生产、经营食用菌的个体户150余家,年总产量900余吨。同年,衡山县春发食用菌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衡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至2005年底,衡山春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共有菌种接种室420平方米,生产厂房7400平方米,加工场地33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3.4万元,从业85人。年产平菇、姬菇、金针菇、果鲜菇450余吨,其中,加工250余吨。产品销往湘潭、株洲、长沙、广州等地,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年出口量220余吨,创外汇12万多美元。

  【肥 料】

  一、土壤肥力

  1978年后,提倡精耕细作,大力发展绿肥,增施有机肥,配合施用化肥,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增加土壤肥力。进入80年代,以土壤普查资料为依据,既测土配方施肥,又用工程、生物、技术结合措施综合改造低产田,全县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自1988年始,利用湖南农业开发机遇,争取投资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1990年,因土壤肥力提高,全县有稳产高产农田13.5万亩,早涝保收农田18.5万亩。此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红壤0.179万亩,运用农业新技术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

  1998年后,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土壤系列改良措施普遍实施,土壤肥力水平下降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至2005年末,全县土壤总体肥力水平逐年提高。

  二、肥料施用

  1978年,全县农田施肥以家肥、绿肥、化肥为主。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家肥、化肥施用增多,绿肥减少。1990年,全县绿肥面积由6.84万亩增至10.8万亩,化肥施用4.01万余吨。此后,县内农作物肥料以碳铵、尿素、过磷酸钙、钾肥等化肥为主,部分地方搭配施用锌、硼、稀土等微肥,以草籽为主的绿肥种植面积逐年缩小。1995年,通过倡导,长江、开云、师古等乡镇沿107国道线连片种植冬绿肥1.17万亩,成为全省种植样板。但因花时费力,次年冬绝大多数地方不再种植。同年,农业、供销部门开始推广复合肥、配方肥,施用面积逐年扩大。1998年,全县每亩家肥施用量为200公斤左右,绿肥种植面积为8.5万亩;化肥施用4.489万吨,亩均171公斤。

  进入21世纪,以人畜粪尿为主的家肥施用量逐年减少,以草籽为主的绿肥种植面积逐渐缩小;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以碳铵、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为主的化肥复(混)合肥以及微肥施用量逐年增加。

  2005年,全县家肥每亩施用量不足100公斤,绿肥种植面积3.5万亩以下;化肥施用4.85万吨,亩均185公斤,其中复(混)合肥施用量达0.695万吨,占全年化肥施用量的14.3%。

  【植物保护】

  一、病虫害预报

  1978年,以公社植保站为中心,全县建立测报联系点6个。随后,建立各类病虫历史档案,按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进行病虫害中长期预报。进入90年代,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设专职测报员,工作开展正常;但其余测报联系点多已瘫痪,难以发挥作用。1993年,农业部门在衡山电视台开辟《病虫警报》栏目,实现农作物病虫可视性预报。此后,病虫测报信息由发书面资料、开广播大会、电视节目播放三结合方式发布。1995年,开始预、防统治,并在县农科所进行示范示点,探索防治新模式。

  1999~2005年,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预报测报,以编发《病虫情报》送发各乡镇农技站及各农资经营网点为主,并及时由衡山电视台发布《病虫警报》。在搞好水稻病虫测报的同时,对县内西(甜)瓜、席草、柑桔等主要经济作物进行病虫预测预报。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

  1978年后,全县对水稻稻飞虱、二化螟、白叶枯病、稻颈稻瘟、细菌性条斑病以及柑桔病虫害均进行综合防治,从生态、经济、环保观点出发,采用农业的、人工的、生物的、化学的多途径防治,重点保护利用天敌,适时施用对口农药,病虫害基本得到控制。1990年,全县亩均农药1.68公斤,比1975年减少81.3%。此后,根据县内水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危害最甚,纹枯病、稻瘟病多发,细条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柑桔红蜘蛛、潜叶蛾、诱壁虱、介壳虫为害实际,全县全面推广“综合防治法”,防治面积占作物应防治面积的90%。化学药物防治逐步淘汰甲胺磷、杀虫双,推广扑虱灵、杀虫威、三唑磷、一遍净、施稻灵等新农药,全县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1999年后,全县农作物除原有病虫害外,新增稻曲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依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参考作物栽培、气象等因素,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全县及时、有效地进行农业、物理、机械、化学等方法,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随后,为保护环境,提倡在病虫害防治中使用低毒农药。2000年,全县禁止在水稻中使用甲黄隆,积极推广锐劲特防治二化螟。2004年,全县推广杀鼠醚,严禁使用毒鼠强。2005年,全县始禁甲胺磷、磷胺、久效磷、久治磷、对硫磷等剧毒农药5种,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跃上新台阶。

  【农业技术推广】

  一、农技推广网络建设

  1978年前,衡山县建立县、公社(镇)、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1979年,有专职农技员109名。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大队、生产队农科机构解体,社(镇)农科站撤销,全县设片农科站5个。1984年,为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调整,县建农技推广中心1个,设片农技服务站4个,建乡镇农技站23个。随后,全县325个村均设农技信息员。1990年春,全县3270个村民小组亦配科技示范户。至此,全县有农业专业技术员85人,不脱产农民技术员或科技示范户8095人。同年3月23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衡山县建立“四级一户”农技推广体系的经验。同年,贺家农技站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县首座乡镇农技大楼。次年,在城关交通村征地兴建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大楼。1994年4月,祝融农技站获全省首批示范乡镇农技站称号。同年12月,县政府解决了农技员“农转非”问题。1996年底,全县乡镇农技站“三定”工作任务完成,撤销片农技站4个,设立乡镇农技站18个,为全民事业单位,定编90人。

  1998年,全县有农业专业技术员78人,其中县级34人,乡镇级44人,涉及土肥、经作、农作、植保等多个专业。同时,还有村级农技员325人,科技示范户8030户。全县“四级一户”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完善。此后,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的加速,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逐年加强,机制进一步完善。至2005年,全县基本形成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依托,村农技信息员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基点的农技推广网络。共有县、乡专业农技推广人员101名,其中高、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51人;村级农技员325名,科技示范户4810户。

  二、新技术推广

  20世纪80年代初,全县早稻育苗逐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插秧均坚持合理密植,稻田中耕逐渐改脚踩为手抓。1989年,全县地膜育秧面积占秧田总面积的64%,中耕推广化学除草法,取代脚踩手抓,减轻劳动强度。1991年,县内首次推广催芽机50台,催种谷7.5万公斤;浸种作消毒处理占95%以上,早稻地膜育秧覆盖率、晚稻育秧用多效唑控苗均在90%以上。次年,县农业部门引进早稻旱地耐寒育秧技术在贺家乡农科村示范推广68.4亩。此后,这一技术在前山各乡镇普遍推广。1991~1993年,县农业局在祝融吨粮示范点进行小面积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面上仍为均匀密植。同期,随着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水稻中耕由1次到免除。此后,化学剂除草面积逐年扩大,并由水田发展到旱土。1996年,县农业局引进塑料软盘育秧栽培技术于祝融、萱洲、长青等乡镇进行示范性栽培,面积200亩,一季亩均产量达506.8公斤。次年,全县推广4万亩,无“空白”乡镇;化学除草面积41万亩,为1991年使用面积的8倍。1998年,软盘育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更大,普及到325个行政村。抛秧凭眼法、手法,均匀抛出,以不露块、不重叠为原则。此后,县农技推广中心每年培训乡镇农技员2~3次,乡镇农技站每年以代培形式培训村级农技员3~4次,再由村级培训到组、户、年科技入户率达92.6%。

  自1999年始,县内农民普遍习惯于适当稀植,软盘抛秧苗均早稻在1.8~2.2万蔸之间,中、晚稻在1.6~1.8万蔸之间;化学除草剂被普遍使用,人工中耕除草者寥寥无几,秧田、大田稗草亦用除稗药剂喷雾防、除。2001年,全县早稻软盘育秧技术基本普及,并逐步向一季稻和晚稻发展。2003年,县内部分农户开始实行稻田直播、免耕栽培技术、经济效益良好。

  2005年,全县应用软盘育秧栽培训技术一季早稻面积0.5万余亩,晚稻达2万亩以上。同年,为推广农业新技术,县农业部门编印了5万余字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资料》0.5万余册,培训农户0.2万余户。1996~2005年,为及时向农民传播新知识、传授新技术,县农业局积极配合农办在衡山电视台开办《农友之窗》节目,每周播出农业专题节目1期,深受农户欢迎。

  【农业环境监测保护】

  1999年4月,为有效监测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成立县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2001年4月,该站明确为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3人。2004年3月,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农贸市场、超市、生产基地生产与经营的农产品定期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摸清产品农药残留状况,指导农民安全施用农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生产无公害产品。同年,经检测,全县柑桔2万亩、九龙李1万亩、茶叶0.8万亩,贺家乡西瓜1万亩基地及产品均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5年,全县优质稻大米4万亩经检测,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同年,全县共进行蔬菜样品抽检1372批次,合格1310批次,合格率95.5%。

  2005年,经县农业环境保护部门调查,发现县境大量生长着国家二级保护农业野生植物野大豆、野莲、野荞麦、野菱等。同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复设立衡山县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在萱洲镇堰江村与凤鸣村交界处建成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缓冲区280亩,核心区290亩,同年底验收合格。

  【农业行政执法】

  一、农业法律法规宣传

  1994年3月,成立县农业执法领导小组,采用张贴标语、出黑板报、宣传车,印发小册子,编排文艺节目进集市演出,在《衡山报》和衡山电视台开辟专栏、专题节目等形式,在全县开展《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宣传月活动,效果良好。此后,不少农民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1998年后,县农业局会同相关部门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县广泛宣传《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因宣传范围不断扩大,全县农民在种子、农药、化肥购买中,受坑害者日益减少。

  2004~2005年,县农业行政管理执法部门利用培训班、政策法规咨询台、宣传车、标语横幅、广播电视等形式,宣传《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管理办法》、《植物保护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先后举办培训班2次,出宣传车28台次,悬挂张贴横幅标语337条,广播、电视宣传10次,收到良好效果。

  二、农业行政监督执法

  20世纪90年代前,全县农资进货渠道规范,坑农投诉现象不多。1991年9月,县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测站成立,依法检测种子,管理市场。1995年,县农业局新设政策法规股,专门从事农业行政执法,从种子农药管理、植物检疫、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环保等方面执法。1996年6月,县种子整顿领导小组对新桥、马迹、东湖等乡镇自制晚稻杂交种360余亩予以铲除,全县非法制种势头得到遏制。同时,对经营市场进行整顿,全县种子生产、经营开始走向规范化轨道。同年,衡阳市农业法制工作现场会在县城召开,推广衡山农业执法经验。1997年,县农业局依法销毁黄龙病柑桔苗0.36万株,有效控制了病害的扩散。此后,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逐年加大。

  2001年,县农业局组建农业执法大队。在加大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同时,加强了种子、农药、化肥等的监督管理,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对坑农害农行为严厉打击。随后,成立农资打假领导小组和毒鼠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切实维护全县农民的合法利益。

  2003年10月,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在开云镇集贸市场查获紫巾村陈某经营急性剧毒鼠药案,没收其货摊及家中鼠药、原料、包装袋,责令写具悔过书,并罚款0.2万元。次年6月,开云镇板桥村村民蒋某家生猪因误食垃圾拾者捡到的县卫生防疫站用毒鼠强配制的灭鼠大米1.5公斤而死亡40头。为维护农民利益,经立案查实后,责成县卫生防疫站赔偿受害家庭3.8万元,县纪检部门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分。2004年,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90人次,检查种子经营企业102个,农药经营企业109个,肥料经营企业49个;整顿种子市场5个,农药市场9个,肥料市场3个;受理种子投诉案件36起,农药投诉案件9起,肥料投诉案件4起。立案查处违规经营种子7起,涉案7人,查获违规种子5.11吨,货值7.55万元;立案查处违规农药7.5吨,货值11.12万元;立案查处肥料案件3起,查获违规肥料14吨,货值2.33万元。此后,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在重要农事季节,展开拉网式检查,对假冒伪劣农资进行围追堵截。

  2005年3月,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发现大丰收科技服务部经营未经审定的杂交水稻种子,马上立案查处:责令立即停售,罚款0.4万元。同年,在查办的18个涉农案件中,办、结率均为100%,无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案件。1999~2005年,全县共办理种子经营登记备案130个。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