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物】
一、文物发掘
1982年,衡山县文物部门会同省、市文物部门,在县内贺家乡湘江村草坊、平塘、莲花3个生产队的交界处俗名瓦子段地方进行宋窑发掘,共发掘5座宋窑,出土大量宋代衡山窑器,有坛、罐、碗、钵、盘、杯、瓶、壶及器皿,其颜色有单绿、深绿、黑褐、深灰、赭黄、淡黄、浅红多种,表底两面有精致的龙、凤、兽、虫、花草等图案,有的印有“庆”、“丰”、“金玉满堂”等宋体字。宋代衡山窑工艺精巧,着色极具特色,其“粉上彩釉绘花”用彩方法,是国内古代陶瓷工艺新品种,打破传统“南青北白”陶瓷工艺格局,对湖南及其以外地区产生较大影响,颇有研究价值,被国、省、市陶瓷专家高度重视。
1995年11月,湖南省湘江航运公司在县境永和乡老粮仓地域修建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此处为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县城所在地。县文物部门及时报告省、市文物部门,由省文物部门按《文物保护法》通知工程单位施工前进行抢救性发掘。在省、市、县文物部门两个多月的努力工作下,共发掘清理出2座古县城遗址,一座为晋惠帝元年(公元290年)所建,一座为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所建,同时发掘了大批战国时期的古墓葬,墓内随葬品包括石斧、钺、剑等物。
二、文物征集
1984年,糖铺乡颜家堰和师古乡光辉村农民生产时,分别发现石器时代石斧各1件,县文物部门及时征集馆藏。
1985年,县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收购铜镜一面,重14.25公斤,其造型古朴典雅,铜面云雷纹装饰,镶嵌梅乳36个,县文物部门及时进行征集,经省文物部门鉴定,为西周时期祭祀用的撞击乐器。
1987年,马迹乡纳长石矿路旁,一农民挖土发现青铜剑,报经县文物部门进行发掘,共出土3把,长度分别为69公分,60公分、48公分,经省文物部门鉴定为战国时期楚国兵器。
三、 文物保护
(一)保护单位
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下文,将1972年由省革命委员会公布的康王庙、岳北农工会旧址、毛泽建烈士墓重新确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度下文,重申前述3处地方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衡山县人民政府下文,公布侯夫人墓、曹承辉墓等14处文物为衡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省人民政府下文,公布唐群英墓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省人民政府下文,公布唐群英故居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保护措施
1987年,对馆藏文物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一般文物置于文物架上、写有编目卡片。上等级重要文物,置于保险柜内,连同卡片、资料、照片加强管理。文物仓库门窗加固、装有防盗门窗和警报器,钥匙仅由保管一人掌握,凡进库者须进行登记。
1990年,针对岳北农工会旧址刘捷三公祠由4户农民长期作为民房居住的情况,省文物局拨出经费10万元,县财政亦拨款1万元,会同白果镇党委和当地村党支部,将内住农民迁出,并对旧址全面油漆、粉刷、修整,使该革命纪念地达到了公开展出标准。
2005年,利用庆祝毛泽建烈士诞辰100周年的机会,拨款140万元,将毛泽建烈士墓整修一新,并新增绿化面积12亩,开辟成新的烈士广场。同时将毛泽东同志考察农民运动旧址康王庙进行全面翻修,新建雕花铁栅栏60余米,新立大幅碑铭一座,新布置毛泽建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和充实毛泽东同志考察衡山农民运动展览2个陈列室。
1994年,对所有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树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明确保护范围,并成立附近群众在内的保护小组,设专人看守、管理,防止破坏行为,同时,县里还成立文物保护委员会,由县农民运动纪念馆负责日常工作。
1995年以后,加大打击盗墓和盗卖文物的力度,1996~2005年,司法部门侦破盗掘古墓案128起,抓捕和判刑92人,犯罪分子分别受到有期、无期、甚至死缓的刑事处罚。同时,纪念馆坚持对名胜古迹、古建筑不定期巡查,各乡镇文化站每年至少不定期巡查2~3次。
【名 胜】
一、古 迹
曹承辉墓 坐落于东湖镇严渡村。曹承辉(公元1023~1063年),沙泉乡山田冲人,北宋仁宗时兵部尚书。
赵方墓 坐落于岭坡乡黄谷村贺家岭,墓外围上方的天然岩石上刻宋丞相赵方墓。赵方,字彦直,岭坡乡人,南宋淳熙8年(1181年)举进士,官知襄阳府,屡败金兵,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使,刑部尚书,死后赠太师,谥忠肃。
黄夫人墓 位于贺家乡依田村丁家岭上。黄夫人系元延祐二年(1315)乙卯科状元、邑人何克明之母。该墓修于元至元六年(1340),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石刻联“一代文臣生有自,三朝望族聚于斯”。
文庙 唐玄宗开云二十九年(741),衡山邑令陆胜始建,位于今中共衡山县委会所在地,今不存。
学宫 唐天宝(742~755)年间所建,位于县署后文庙正殿前。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均雕梁画栋。历代屡经重修扩建,迄清末,共两重门、四进,第一进为棂星门。第二进为大成门,学宫在此,门右侧为名宦祠、更衣所,门左侧为乡贤祠、忠义祠。第三进为大成殿,高4丈,9根花岗石廊柱,文庙正殿在此。供至圣孔子及复圣、述圣、宗圣、亚圣神位。殿前两座阁楼,左为尊经阁,右为奎星阁,相连的东庑、西庑供祀先儒先贤。第四进为崇圣祠,高三丈余。明嘉庆二年(1568)迁学宫于南门外雯峰书院,万历十七年(1589年),迁城内开云楼,清康熙十九年(1680),仍迁回文庙前原址。历代祀孔,藏书及名人讲学均集于此。清同治八年(1689),光绪二年(1876),两次维修文庙与学宫,均维持原貌。民国27年(1938),县城遭日本飞机滥炸,文庙被毁一角,乡贤祠则夷为废墟。抗战胜利后略事修复后作为办公用房。1952年,第二进改建为中共衡山县委办公用房,砖木结构,两层楼房。1979年,文庙正殿拆除,原址兴建中共衡山县委高四层的办公大楼。1996年,由第二进改建的两层砖木楼房又被拆除,改建为县委高6层的新办公大楼。
南岳行宫 位于原巷坡岭畔,今县经委职工学校处,建于唐代天宝(742~755)年间,内供圣帝像,朝香客经此必礼拜叩首。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游岳时曾宿于此。民国27年毁于日本飞机滥炸中。
开云楼 位于县城西街今经委职工学校处,原南岳行宫前,为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游岳吟诗而建,民国27年,毁于日本飞机滥炸中。
水月寺 位于藏经殿北侧刀峰下,今望峰乡红旗电站处。始建唐代,清代重建。唐天然和尚道场,左侧有天然和尚塔,方形,四层,两米多高,花岗石砌成,寺已废圮。寺前水池称老龙池,每年惊蛰前后,数以万计的山蛤蟆群集池中交配,蛙声如雷,数日不散,蔚为奇观。更有千年古木白果、榧树各一株,高5.6米,覆盖如伞,虬枝翠叶,构成天然山门。
白香山讲书堂 位于东湖镇永明村,与鸟窝禅师讲经台毗邻。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住此讲学,曾与横龙寺(位于望峰乡红旗电站刘家坪)住持僧如满结方外交。寺侧白果树一株,高20余丈,大4~5胸围,树冠虬劲葱绿,相传为白居易亲手栽植。
先农坛 位于县城西郊,即今开云镇先农村,坛基尚有遗迹。清雍正五年(1727)皇帝下诏所有州府县治均按统一规格筑先农坛,以祀神农,于是有此坛。
流杯池 位于县城南郊巾紫峰麓的静谷,今矿石粉厂(宇科纸业)旁边,衡山八景之一。崇山夹涧,深邃幽静,清泉不竭,松涛不止。内有亭、台、堂、馆等建筑物,始建年代不祥。相传吕洞宾、王十八、卖姜翁、茹瑺等神仙、名人曾栖息于此,屡经历代修缮加工,至1949年已是一片荒芜,仅清泉一泓,淙淙作响。1958年,“大跃进”开发土地,流杯池全部填平,以后,成为县矿石粉厂的采石场。改革开放年代,菇氏后代在此兴建菇瑺墓,县委、县政府亦欲在此重开景点,然清泉不在,景难恢复,进展尚不明显。
何状元故居 位于城南完小所在地,今不存。元延佑二年(1315)乙卯科钦点状元衡山人何克明,殿试《云梦赋》获第一,其故居位于县城南郊雯峰书院左侧城隍庙,即现城南完小教工宿舍前坪。
研经书院 位于县城北郊湘江边,今开云实验中学所在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建,门额篆书“研经书院”,清代著名学者王壬秋、吴獬先后在此讲学,吴獬撰联:当代须人才,正望着岣嵝峰七十二般云气;自家定功课,莫等它清凉百零八下钟声。民国时期,县立中学、开云中学设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县立四中、城北完小、观湘中学、工农中学、城关镇中学、开云实验中学。1965年后逐步拆旧建新。迄1990年,旧舍全无,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教学楼、宿舍楼。
清凉寺 位于县城北,今衡山二中所在地。正中大雄宝殿高敞简朴,是清代改建。前山门左立状元牌,右立贞节坊,均唐代建筑物。入山门右向,钟楼高耸,晨昏鼓响,声震全城。寺周古松古樟,浓荫密布,白鹭成群,盛夏清凉。1958年后,树木被毁并开始拆除部分建筑,至1990年代原建筑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衡山二中。
二、革命纪念地
(一)纪念地
康王庙中共衡山地执委旧址 位于县城沿江大道,湘江河畔,为省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6年,中共衡山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在此处办公。次年1月,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曾在此处住宿并召开座谈会,整理调查材料。1969年,省、县拨专款,组织专门班子按原貌修缮,同时在原址进行复原陈列,并新建一座展厅,分两个陈列室,第一陈列室为“毛泽东考察衡山农民运动陈列展览”。2005年,在毛泽建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又再次拨款修缮,扩大了周边范围,在第二陈列室新增“毛泽建烈士事迹展览”。
岳北农工会旧址 位于白果镇岳北村,距县城36公里,原为刘捷三公祠,属省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3年春,中共湘区委员会和毛泽东派中共党员刘东轩、谢怀德到岳北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同年9月16日,刘东轩、谢怀德在此成立岳北农工会,并以此处为会址,农工会负责人亦在此处办公。岳北农工会是湖南省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也是全国继浙江萧山和广东海陆丰之后最早的农会组织之一。
唐群英故居 位于新桥乡黄泥村,由唐群英墓和故居两部分组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群英,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中国女权运动的领袖,曾被孙中山誉为“巾帼英雄”,并获二等嘉禾勋章。1937年,病故于“是吾家”旧居,葬新桥黄泥村唐族墓地。
(二)烈士墓
毛泽建烈士墓 位于县城南郊巾紫峰麓,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建,又名毛达湘,系毛泽东堂妹,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20日在县城马王庙被国民党杀害。当时由地下党组织初葬城南外湘江岸畔西桥头柳树旁,置青砖一块,上刻“毛达湘”。半年后,地下党组织暗地用木棺将遗体迁葬巾紫峰麓,用一块石桥板作碑,深埋地下。1966年,中共衡山县委派专人寻找烈士坟,11月25日在巾紫峰麓兔子凹荆棘乱草丛中找到半露“毛”字的墓碑,挖开后见墓碑全文“民国十八年刊,毛达湘女士墓,原籍湘潭人氏。”1968年8月20日,中共衡山县委动工修建毛泽建烈士墓,1969年8月建成。墓为花岗岩石,汉白玉结构,依次为入口、走道、墓坪、纪念塔、墓座、全墓占地5.29亩,塔高8.2米。1976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就毛泽建烈士遗骸安葬下发湘办(1976)第4号文件,9月1日,中共衡山县委按照文件精神,正式将毛泽建遗骸迁葬新墓。2005年,在毛泽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共衡山县委在烈士墓旁扩建毛泽建烈士广场。
刘东轩烈士墓 位于白果镇金龙村道福寺岭。刘东轩,岳北农工会委员长,后任中共祁阳县委书记,1928年在祁阳被国民党杀害。
李渭璜烈士墓 位于贯塘乡司马村木山冲草堂岭。李渭璜,又名李实行,岳北农工会执行委员兼秘书,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一师师长。1931年在江西莲塘战役中光荣牺牲。
周树屏烈士墓(衣冠冢) 位于县城南郊巾紫峰紫金山林场场部上首。周树屏,大革命时期任中共衡山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县总工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任县委组织部长,1928年被国民党杀害。
三、景 观
镇南寺 位于巾紫峰顶200余米处,寺名先用“清凉寺”,后沿用古建于巾紫峰山腰后毁圮的“镇南寺”,为改革开放年代新建的一座寺庙,傍山而立,巍峨挺拔,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是县城一处新景点。
紫巾山森林公园 位于县城郊巾紫峰,1987年始建,面积1.5平方公里。牌坊为公园门户,山麓有紫巾广场,山上有电视差转台,千步云梯,诗碑廊,镇南寺等景点,森林覆盖,风景如画。
观湘洲 位于县城东北面湘江主航道,距县城5公里,面积200余亩。曾有文峰塔,7级,高9丈余,明万历(1573~1620)年间县令邓国材建。有观湘书院,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王家贤建。登塔纵观湘江景色,只见澄江日夕,贾舶帆悬,鸥浴平沙,金光万状,故衡山近郊八景中有“观湘夕照”之誉。塔与书院早已废圮无存。全洲现为县原种场柑桔作物基地,1980年代新建有宾馆、娱乐场所,登洲之人日多。
悬钟石 位于白果镇和平村距公路400米的水涧旁,高60余米,顶略小,呈园弧形,三面壁陡,一面强可攀登,状如钟悬半空。
撑壁石 位于白果镇和平村,高70~80米,前临绝涧,后负危峰,旁有稍矮岩石撑住,远望如壁,近视如撑。
响石 又称响石岩。位于江东乡石溪村。人们在2000米外大声呼喊,可闻回声相应。
雷石、跳石 在东湖镇南沟原永明寺下。一石壁立,相传为雷壁而成,上有雷音禅林(已毁),故名。距跳石里许,一巨石微露水面,人经其上,一跳而过,故名。旁有跳石寺,已毁。
木鱼石 福田铺乡云岭村白云崖下,石像木鱼,旁有亭。
草鱼石 在萱洲镇天水村,相传一神仙过此,甩掉一只草鞋,便成一条石鱼,故名。
观音石 在江东乡金棋村,巍然屹立,酷像观音菩萨端坐莲台,故名。
九牛推磨石 位于开云镇原陈家壩头稻田垅中,现五一北路11~15号民房座落处。石共九块,均为青石,牛羊大小,椭园形状,呈弧线排列,有的露地盈尺,有的隐约于田水之中,状如九牛列队行走,又象九牛推磨模样,故名。1990年代,此处进行经济开发,新建五一北路,原陈家壩头两陈姓移民在右上建房,石被1米余深土层覆盖,但未损伤石迹本身。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