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做好2012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

编辑:redcloud 2012-04-16 11:53:48
—分享—

  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按照“扩面积、攻单产、增总量、提效益”要求,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行政推动、产业开发和科技支撑的力度,全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势头,现就做好2012年粮食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粮食生产责任,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发展粮食生产,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2万亩以上,总产超4.2亿斤。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的粮食生产责任制,将粮食生产情况纳入对乡镇政府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并提高在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的比重,作为财政补贴及涉农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提高乡镇高产创建、集中育秧工作在考核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对“压单扩双”、遏制抛荒、高产创建、控制直播等工作落实不力的,要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确保粮食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二、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着力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双季稻适宜区要继续狠抓“压单扩双”,全力发展双季稻。坚持区域间协调推进,继续稳固后山粮食主产区双季稻生产模式,治理零星抛荒;打造107国道、314省道、衡萱线、四东线、高铁线、潭衡西线六条线的百里双季稻示范长廊,通过抛荒治理,充分挖掘潜力,实现扩双增面。要通过代耕代种、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帮助劳动力缺乏的农户搞好粮食生产,杜绝耕地抛荒。在稳定水稻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未开发的旱地、高岸田、天水田等,大力引导农民扩大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种植,全力治理零星抛荒,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三、改进水稻生产方式,重点突破集中育秧和机插秧。坚持把全面推进早稻集中育秧和机播秧行动作为遏制“双改单”、发展双季稻的突破口,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重大措施。全县要以水稻直播区和“压单扩双”重点乡镇为主攻点,完善“示范推动、市场带动、补贴促动”的运行机制,扩大集中育秧和机插秧规模。一是要扶持和依托村组、种田能手、种粮大户及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集中育秧;二是县农业局、农机局创办2个连片集中机械化育播秧示范样板;三是各乡镇在县乡共同制定的“压单扩双”高产创建示范点内开展集中育秧,县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对集中育秧栽插大田实行以奖代补的奖励政策,农技、农机推广人员对集中育秧、机插秧工作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指导,力争全县落实集中育秧抛插田5万亩。

  四、积极开展生产示范,扩大粮食生产高产创建规模。坚持一手抓优质高产、一手抓产业化发展,扎实推进超级稻示范和湘米产业工程,扩大粮食高产创建规模。抓好县乡村三级“万千百”的高产创建示范,县里着重建设好1个集中连片万亩示范片,各乡镇创建1个千亩高产创建示范点,重点村办好1个百亩高产创建示范点,力争高产创建示范规模突破10万亩。要建立完善好高产创建示范内水田种植台账,按面积逐丘逐户落实种植计划,确保高产创建范围内双季稻种植90%以上。重点抓好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三项关键增产技术,落实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力争粮食单产提高5%以上。要依托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和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优质稻米生产、超级稻推广基地及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一批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力争全县优质稻米订单生产突破10万亩。

  五、全力培育大户和合作组织,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生产。按照“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耕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帮助大户开展土地流转,重点扶持承包耕地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5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加强对种粮大户的指导和服务,支持开展育、耕、种、管、收全程技术服务,避免因盲目扩大规模而造成粗放管理和效益下降。实行农业投入品直供并统一配送、机耕机插机收统一调度、病虫害防治统一把关等措施,推进粮食规模生产和社会化服务。

  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调动种粮抓粮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投入”的多方投入机制。继续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将发展粮食生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高产创建、集中育秧和粮食生产先进乡镇、种粮大户的奖励。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项目资金的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今年中央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要抢抓机遇,抓好落实和配套,强化改革宣传,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完善“谁种粮补贴谁,种多少补多少,包干结余部分全额用于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兑现到农户。落实好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持粮价合理水平。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基础建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

  七、狠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发展基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支撑粮食稳定增产的根本保证。扭住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个龙头不放松,制订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启动耕地质量保护执法,认真组织实施好粮食新增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优质稻产业工程,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定农田建设。重点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等项目上,整合资金,扩投入,加力度,建设一批高产稳产农田。

  八、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全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切实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装备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动员和组织农技干部深入生产一线,办好高产示范片,种好高产展示田,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和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加强科学防灾减灾技术研究。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加强肥料、农药登记管理,保障农资供应,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

  九、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齐抓共管的粮食生产机制。各涉农部门要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的各项工作重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地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农业、农机等部门要积极广泛开展育、耕、插、收等农技农机技术服务;农业、物价、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要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联合行动,整顿农资市场,规范经营秩序,坚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金融、保险部门要加强对涉农、涉粮生产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水稻生产抗灾保险服务;电力、石油部门要加强科学调度,确保粮食生产能源需求;新闻媒体要做好粮食生产宣传工作,开辟专栏对政策和先进典型进行专题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