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朽的丰碑”忠烈祠

来源:《人杰地灵话衡山》 作者:杨锡祥 编辑:redcloud 2012-04-19 11:38:08
—分享—

  从“南岳衡山”牌坊到半山亭的途中,在香炉峰下,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两则翠绿山峦,四周古树参天,把整个建筑紧紧地环抱山中,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忠烈祠。  



(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是国内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唯一大型烈士陵园。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在全国人民抗日的声浪中,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于1938年11月在南岳召开了最高军事会议,布置了抗日方略,动员全国人民抗战。会后,第九战区长官为了激励军民抗日热情,决定在南岳香炉峰下,营建纪念第九战区抗日阵亡将士的祭祠。1939年,湖南省政府组成筹备委员会开始筹建。省参议会议长赵恒惕任筹委会主任委员,省建设厅长余籍传为副主任委员,并兼任工程处长。几经勘测,最后选定衡山南岳香炉峰下罗家凹地段为祠址,沿祠左右山地为墓地,共征地239余亩。报请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于1940年秋动工兴建,1943年6月底竣工,历时3年,共耗资法币640400余元。竣工时,蒋介石亲笔题写了匾额“忠烈祠”。

  忠烈祠构造严谨,它依山营建,前低后高。祠内建筑碑亭、礼堂、纪念堂、牌坊,一色的花岗石砌筑到顶,映衬着绿色的硫璃瓦屋面,苑内花圃竞秀,两侧松柏长青,五大进建筑,构筑在一条中轴线上。由最高层下瞰,有高瓦建瓴之气势;在门首牌坊上瞻,亭屋逐层耸出,凌空飞峙。整个架构与南京中山陵极为相仿,其气势恢宏,庄严典雅。

  步入忠烈祠,通过高大雄伟的三孔牌坊,是一开阔式庭院。沿石板道走百余步,便是巍然耸立的“七·七”纪念塔,塔座四周有四块嵌汉白玉石的“七·七”铭文的青石碑。纪念塔中间有五颗炮弹直指蓝天,弹体一大四小,屹立在一起,象征着我国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

  再往前走是石墙碧瓦的纪念堂,古朴大方,纪念堂中央,耸立着一块高约六米的汉白玉石碑。石碑置于平铺着的十二角花岗岩石台上。石碑正背两面有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碑文。纪念堂两边各有一间平房,现已辟为抗日战争展览室。纪念堂后面,沿山势建有276级石磴,分两侧而上,石磴是台阶式,共有九层,以致敬碑(也称安亭战役纪念碑)为界,下面六层,上面三层,两侧石磴中间的斜坡上,是一块绿茵地,在绿草地正中央用瓷片拼砌有“忠烈千秋”四个大字,显得更加肃穆。台阶中间点缀着四季常青的花草灌木,石磴两侧是高大的苍松翠柏,致敬碑在石磴台中间,有四条石柱托着平面石板,石板上面是一个大型球冠,两旁各有翠柏一株,她象征着烈士“永垂青史”。路旁有一石碑,正背面均刻着“游人到此,脱帽致敬”八个字,凡是游览的人,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轿,提醒游人到此肃立,缅怀英烈。

  上面是享堂(也叫后祠)。享堂是忠烈祠最大的建筑物,上面呈十字形,有坚固雄厚的花岗岩石墙,双面浮雕,三拱汉白玉石门,正门上部、六根花岗岩石柱稳抵朱红色的歇山式双檐,中间两条柱上悬挂着金色的长方形横匾,上面题有“忠烈祠”三个字,款署“蒋中正”。在享堂大厅石墙上嵌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37名阵亡将士牌位。

  在祠宇四周就地形划分的墓地上,分布着15座个人墓葬和集体墓塔,其中个人墓葬安葬的主要是第一、第三、第九战区及第十九集团军阵亡的军中要员,集体墓塔5座安葬的主要是国民党七十四军、一四○师、六十四师、六十师、十九师等将士。最大的一座坟莹里,埋葬着国民党三十七军六十师师长黄煜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将士的遗骸,共2728具。这些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烈士佳城,罗围沉沉,碑碣森森;华表相望,塔尖入云,一派庄严肃穆气氛。

  1943年7月7日,即抗日战争六周年纪念之际,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为忠烈祠的落成,举行了首次隆重的公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祭,并定每年7月7日为公祭日。1947年国民政府颁布《春秋二季致祭阵亡将士办法》规定:每年3月29日为春祭,9月3日为秋祭。

  忠烈祠这座陵园,虽经六十多个春秋,仍保持当年的风采。1997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十年来,凭吊者络绎不绝。

来源:《人杰地灵话衡山》

作者:杨锡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