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29日讯(记者 曹娴 唐爱平 通讯员 刘玉晖)以往,人们常说“清水塘水难清”;如今,株洲清水塘地区为区内所有工业污水统一设置最后一道“闸口”,经过格栅、均值调节、药物添加、沉淀、分离和降解这6道工序,让工业污水真正由浊变清。
株洲清水塘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聚集了化工、冶炼、建材、火电等重化工企业130多家,区域内水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70%,周边地区水质和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湘江株洲段水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2011年12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子项目之一——株洲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该项目总投资逾3亿元,日处理废水能力达5万吨。
8月29日,记者在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看到,在最前端处理池,从各企业收集来的已经过处理的工业污水,仍然显得很“脏”。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厂长凌天落介绍,这些化工、冶炼企业各自处理过的工业废水,虽然达到了国家综合排放标准,但与国家城镇污水处理标准仍有差距。若就此排入湘江,仍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凌天落介绍,目前,清水塘多家重点污染企业的17个排污口,已通过污水处理厂的管网进行截断,所有工业污水统一归口到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进行深度处置,最终实现“一个口子排放、一个标准排放”。
在处理过程中,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对含重金属废水和其他工业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如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采用重金属捕集生物制剂处理工艺;其他混合废水,则采用“水解酸化+A/O+MBR”为主导的生物处理工艺。为确保废水处理达标排放,每2个小时工作人员要进行检测抽样。
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该厂共完成清水塘地区462.5万吨污水处理,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氮氨含量等指标有效削减,确保清水塘工业区的所有工业废水最后以一级B标准排入湘江。
来源:红网
作者:曹娴 唐爱平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衡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hengshannews.com/content/2012/08/31/1092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