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融媒体中心3月16日讯【记者:廖晶 戴玮 周彭斌】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眼下正是早稻育秧的关键期,白果镇种粮大户采用绿色、高效的春耕和春管方式,将育秧从水田搬到“工厂”里,育秧不再“靠天吃饭”。
走进国丰智能化育秧基地,一台10余米长的水稻秧盘育秧播种机正开足马力运行,六名工人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传送带上,育秧盘一个个地排着队,经过自动填土、浇水、播种、覆土等程序,再由工人集中送往温室进行催芽。大约3-4天,这些秧盘就能移入循环运动式育秧苗床。
基地负责人陈正恒告诉记者,一条自动化流水线一天能完成6000多个成品秧盘,可供300亩大田用秧。
在育秧基地的另一边,工人们将已完成催芽的秧盘整齐地摆放在循环式育秧苗床上。秧盘好似坐上了“过山车”,360度无停歇地运转,既有效利用了空间,又享受到了均匀的光照。据了解,该智能化育秧基地可以完成单批次育秧1500亩,全年可以提供15000亩以上的秧苗。
近年来,我县积极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运用,并给予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目前全县共建起了10个工厂化育秧基地,单季育秧规模可栽插10000亩水稻。育秧工厂的建立,既打通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弱环节”,又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路径,实现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
一审:黄施锦 二审:胡程远 三审:文峰
来源:衡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衡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黄施锦
本文为衡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hengshannews.com/content/646747/50/12455134.html